分享到:

欧美大操逼关于区块链与金融基础设施关系的思考

欧美大操逼关于区块链与金融基础设施关系的思考

2024-06-07 17:23:17 来源:欧美大操逼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摘   要

  近年来,在数字化和央行数字货币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国际主要金融基础设施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数字证券服务,加快数字化建设。为服务市场多样化需求,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也在探索区块链数字债券,并取得较好的试点效果。实践表明,区块链应用被普遍认为是推动数字资产发展的可行方式,其中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债券基础支持服务是重要探索方向。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可考虑在监管的支持下持续深化,探索推动区块链系统和传统业务系统、支付系统、国际中央托管系统等融合发展。

  关键词

  区块链 金融基 础设施 数字债券 数字货币

  目前,国际主要金融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区块链数字证券服务,有的已实现生产应用,有的还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基础设施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是行业趋势,也是发展数字资产的可行方式。我国金融基础设施探索的区块链数字债券,已在发行环节实现试点应用。下一步,可考虑在监管支持下,探索向发行后业务延伸,推动区块链系统和其他系统融合发展。

  金融基础设施探索区块链应用的国际实践

  (一)已实现生产应用的金融基础设施

  1.美国证券存管与清算公司

  2020年5月,美国证券存管与清算公司(DTCC)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on项目,底层平台采用私有链,由多家市场机构及技术公司联合开发,主要用于股票市场,包括股票发行、交易、结算等。Ion平台与DTCC的传统业务平台并行,使用平行账簿模式,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选择。交易订单由市场机构通过DTCC的客户节点发起,在Ion平台上处理后,将信息传输到传统业务平台进行结算。交易记录以传统业务系统为准。2022年8月,Ion项目正式生产应用,平均每天处理约10万笔双边股权交易。

  2.欧洲明讯银行

  为配合德国数字证券法出台,推动债券数字化,明讯银行推出区块链数字债券平台计划(D7平台)。D7平台拟覆盖债券的完整价值链,包括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和资产服务。D7平台包括4个模块:一是Digitiser,用于发行数字证券;二是CeFi,基于私有链提供中央登记服务;三是DeFi计划,基于公有链为规模较小的私募证券提供“去中心化”服务;四是Streamer,作为D7平台的信息传递通道。2022年12月,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通过D7平台发行了德国数字证券法颁布以来的首单数字债券。

  3.瑞士证券交易所

  2018年,瑞士证券交易所(SIX)建立数字资产交易所(SDX),基于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资产提供交易、结算和托管服务。2021年,SDX获得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得监管批准的数字资产中央托管机构。SDX区块链系统和SIX传统系统互联,在SDX区块链系统上发行的数字证券,可同时在SDX区块链系统上和SIX传统系统上进行交易托管结算,投资者可在区块链系统和传统系统之间自主选择。2022年11月,SDX区块链系统发行了首单可同时在区块链系统和传统系统上市交易的数字债券。

  4.中国中央结算公司

  作为中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中央结算公司于2018年开始探索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业务技术融合发展。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研究使用区块链支持债券发行业务,开展了相关技术验证。2022年初,16个部委联合发文,将中央结算公司列为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同年11月,中央结算公司推出中国首个区块链数字债券公用平台,用于支持债券发行业务。平台采用联盟链,由中央结算公司自主开发。截至2023年末,区块链数字债券平台已平稳支持多只债券发行,包括金融债、企业债和自贸区离岸债。基于领先的探索实践,中央结算公司总结形成了《中债区块链数字债券发行平台规范》和《中债区块链数字债券发行平台接口规范》两项企业标准。

  5.中国香港金管局

  2021年,香港金管局和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香港中心合作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开展Genesis项目,对在香港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进行概念测试。在此基础上,香港金管局于2022年启动Evergreen项目,测试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债券全生命周期业务中的应用,涵盖一级发行及结算、二级市场交易结算、利息支付和到期赎回。Evergreen项目中,采用券款对付(DVP)方式结算证券代币和现金代币。其中,证券代币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债券实际权益;现金代币代表对香港金管局港元法定货币的债权,即数字港元。平台采用私有链,由高盛提供技术服务。2023年2月,Evergreen项目落地应用,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发售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

  6.新加坡交易所

  2018年,新加坡金管局和新加坡交易所探索使用区块链支持通证资产的DVP结算。2020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通过其数字资产发行存托服务平台支持了首单数字债券发行。2021年1月,新加坡交易所和淡马锡联合成立数字资产公司Marketnode,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债券发行服务。Marketnode 平台上发行的数字债券,需要在新加坡交易所的中央存托公司CDP登记托管。Marketnode平台将债券发行中的人工流程自动化,使得结算时间从5个交易日缩短至2个交易日。2021年12 月, Marketnode 平台支持首只数字债券发行。

  (二)仍在技术验证的金融基础设施

  1.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

  2016年,加拿大央行启动Jasper项目。Jasper 项目研发分为四个阶段:高价值银行间付款结算阶段、国内银行间分布式支付结算阶段、分布式证券结算阶段和新加坡Ubin 跨境支付阶段。其中,第三阶段聚焦股票DVP结算,由加拿大央行、加拿大支付公司和多伦多证券交易所集团合作完成。Jasper 项目的链上资产以现实资产为基础。资金通证以商业银行在大额支付系统的存款为背书生成,证券通证以参与者股票为背书生成。资金通证和证券通证可随时转换为现金和原有证券。央行、中央证券托管系统(CSD)、市场机构等节点都在同一个分布式账本中。

  2.欧洲清算银行

  2021年10月,受法国央行委托,欧洲清算银行(简称“欧清”)联合市场机构在区块链上完成央行数字货币结算法国国债的技术测试。区块链底层平台为私有链,由IBM提供技术支持。验证范围涵盖了证券发行结算等核心业务,包括一级市场发行结算、二级市场交易结算、回购和利息支付等。测试场景包括DVP指令正常结算、DVP指令因缺乏央行数字货币或证券而无法结算、不匹配的结算指令等。技术方面,DVP结算指令通过央行数字货币通证与证券通证交换实现;债券国际证券识别编码(ISIN)由智能合约生成,并实时同步给平台上的所有参与者。货币通证发行后,被转移到参与成员的钱包中,用于结算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证券通证。技术验证结果显示,基于区块链平台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可以应用于大多数中央证券存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的业务流程中,区块链平台可以与传统业务系统实现交互操作,DVP结算基于通证模式与基于账户模式一样有效。

  3.德国德意志交易所

  2016年,德国央行、德意志交易所与德国金融署联合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证券结算研究——Blockbaster项目。Blockbaster项目技术验证的内容主要是使用传统货币结算数字证券。2021年3月,基于央行传统货币的证券结算成功测试。具体方案是,区块链系统直接对接传统大额支付系统,使用传统货币结算区块链系统上的数字债券,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结算。测试结算的证券是在区块链系统中发行10年期联邦债券。测试期间进行的交易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4.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

  2016年11月,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联合探索区块链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验证工作。技术验证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关注DVP结算,并提出两种模式:同一账本DVP结算和不同账本DVP结算。同一账本DVP结算中,证券和资金记录在同一账本,交易双方直接使用加密签名进行交易处理,通过共识机制对交易指令进行验证和确认,并将结果写入账本。不同账本中,证券和资金记录在不同账本,并可根据账本之间是否有特定中介连接进一步细分为有连接和无连接两类。验证重点关注无连接情形,即没有特定中介,而是通过数字签名和哈希时间锁合约来实现。时间锁用于保证未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必要结算流程的情况下,将证券和资金退还给原始持有人。

  国际探索实践的相关启示

  从国际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对于金融基础设施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为稳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一般选择将区块链系统和传统系统并行使用,由市场机构自主选择。

  (一)区块链是推动数字证券发展的可行技术

  主要金融基础设施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证券业务,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实践表明,区块链技术应用有助于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使用智能合约可实现业务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快推动业务文件的数字化和标准化。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主要金融基础设施都在持续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

  (二)短期内证券业务运行仍以传统系统为主

  金融基础设施在探索区块链数字证券时,更多地是将区块链系统和传统业务系统并行,并以传统系统为主。链上的数字证券有的是以传统系统中登记的证券为基础在链上通证化,也有的是直接在链上发行生成证券通证,同时在传统系统中登记。现有实践中,数字证券无论是在链上原生还是再生,都会同步在传统系统中登记托管。

  (三)区块链系统需要和其他业务系统融合发展

  从现有实践看,探索数字证券业务,各国都采取分步实施策略。一般而言,先探索一级市场发行,再延伸至二级市场交易结算;先探索境内业务,再拓展至跨境业务。初期,区块链系统上的功能并不健全,需要和传统业务系统、央行支付系统等其他系统互联,以支持完整的证券生命周期业务。

  (四)数字证券可使用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结算

  数字证券既可与数字货币对接,也可与传统货币对接。与传统货币对接时,区块链系统与大额支付系统连接。与数字货币对接时,可分为同链对接和跨链对接。同链对接中,买卖双方需就资产数量和类型分别进行验证,通过数字签名确认,一致后提交给共识机制执行。跨链对接中,可通过互操作实现,买卖双方需要就资产数量、类型、冻结时间和加密函数达成一致。

  (五)区块链技术可提高证券跨境结算业务效率

  区块链可以通过信息存证、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实现业务数据自动同步、校验和处理,增强市场互信。在境外多级托管体系下,可简化多方对账环节,缩短结算周期,降低结算成本。此外,区块链数字资产以通证形式存在,可保障交易数据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还可通过智能合约降低交易后管理的复杂性。

  中国金融基础设施深化区块链应用的主要方向

  目前,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在区块链数字债券领域的探索取得积极成效,在技术、业务、联盟治理、标准建设等方面站在国际前沿,但区块链系统还相对独立,支持的业务范围还有待拓展。未来,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向深化探索。

  (一)促进和传统业务系统融合发展

  一是和传统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区块链系统发展初期,客户账户信息需要从传统业务系统导入,以支持数字债券业务开展。区块链系统的债券登记信息也需要导入传统业务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支持业务统计和监管。二是作为创新业务的试验载体。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性业务会越来越多。传统业务系统作为主力系统,必须保持高度安全和稳定。一些创新性、探索性、不确定性业务,可在区块链系统上先行先试,待试点成功后,再在传统业务系统上推广应用。三是作为传统业务系统的重要备份。在极端情况下,当传统业务系统出现不稳定或者暂时不可用时,区块链数字债券系统可作为重要备份,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区块链系统和传统业务系统联合,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债券市场安全稳健运行。

  (二)促进和支付系统融合发展

  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构建的数字债券系统,可通过跨链、链上链下互操作等系统互联,兼容传统货币支付手段和数字货币支付手段。数字债券要在区块链系统上完成全生命周期,需要区块链系统和支付系统对接,在链上实现DVP结算、付息兑付等业务。

  (三)促进和国际同业融合发展

  在跨境领域,可考虑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政治中立的国际中央证券存管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体方式上,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国际互联互通平台,各国登记托管机构都以共识节点接入国际互联互通平台,实现各国内部登记托管系统和国际互联互通平台对接。在开展跨境交易结算时,业务发起国的登记托管机构以标准报文形式向国际互联互通平台发起请求,国际互联互通平台完成指令处理并同步更新所有共识节点账本,同时将响应结果反馈给发起系统,发起系统进行内部数据处理。利用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增强各国托管机构之间的共识,促进互联互通,提高跨境结算效率。

  参考文献

  [1]狄刚.区块链在数字金融技术体系中的发展与挑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1(1).

  [2]冯源,陈森,杜泽夏.探索建立区块链数字债券制度规范[J].债券,2023(2).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3.02.008.

  [3]刘文文,尹昱乔,等.区块链在国际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实践及启示[J]. 债券,2024(1).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4.01.016.

  [4]唐彬.深化区块链在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探索应用[N].金融时报,2024.2.26.

  [5]唐彬.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J].债券,2023(12).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3.12.004.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3.12.004.

  [6]王延昭,范皓,唐华云,等.数字债券长期演进体系构想[J].武汉金融,2022(10).

  ◇ 本文原载《债券》2024年5月刊

  ◇ 作者: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专家 陈森

  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高级经理 张欣

  中债金科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延昭

  ◇ 编辑:鹿宁宁

责任编辑:赵思远

【编辑:李开富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125.65.46.38.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app v1.3.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