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11国内自产精华硅基负极渗透率趋升,哪些厂商享受溢价效应?

911国内自产精华硅基负极渗透率趋升,哪些厂商享受溢价效应?

2024-06-27 14:39:05 来源:911国内自产精华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硅基负极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佳,被视为最具前途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随着圆柱电池逐步放量,叠加多孔硅碳技术日渐成熟,业界预计硅基负极在负极材料中的渗透率有望从2022年的1.2%增至2025年的3.2%。

  圆柱电池、多孔硅碳助力硅基负极放量

  “2023年硅基负极总出货量在千吨级,相较于2022年没有特别大幅度的增长,没有达到预期,主要还是由于下游需求方面并没有真正起量。”有行业研究人员对第一财经表示。

  目前,硅基负极材料主要应用在3C市场,如电动工具、无人机、TWS耳机、电子香烟等领域。“这部分市场规模较小,未来更大的增量还是在动力电池这块。”上述研究人员称。

  动力电池方面,受膨胀系数影响,硅基负极主要应用于圆柱电池,但2023年圆柱电池量产时间不及预期,对 硅基负极的放量产生影响。

  比克电池国际事业部创新工艺部部长许严此前在2023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业内预判2023年是大圆柱电池的量产元年,实际来看可能得到2024年。松下也在同年5月表示,公司4680大圆柱电池的量产时间将由2023年4月-2024年3月,推迟到2024年4月-9月。

  硅基负极应用加速的另一大助力来自于多孔硅碳技术不断发展成熟。

  理论上,多孔硅碳克容量、循环次数、倍率等性能表现优异,应用于负极材料能够打破安全、性能与成本的“不可能三角”。业界普遍认为,多孔硅碳将是硅基负极材料未来的主流方向。此前有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由于多孔硅碳膨胀控制相对较好,后面也能用在方形电池中。

  领先技术或带来溢价效应

  贝特瑞对第一财经表示,新产品前期技术突破需要较大的投入,而技术领先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产品溢价,不过随着产业化能力提升以及规模化效应显现,产品价格会随之下降。

  贝特瑞目前主要采用研磨法,同时也在积极推动CVD(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该公司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 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 以上。

  除技术投入外,上述行业研究人员认为,硅基负极厂商若想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还需依靠产能落地。

  目前,贝特瑞、杉杉股份等国内厂商正规划或扩建硅基负极产能。

  其中,中国宝安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贝特瑞拟50亿元投建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一期项目预计会在2024年陆续建成。目前,贝特瑞硅基负极产能为5000吨/年。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该公司硅基负极在2023年出货量已经超过3000吨。

  杉杉股份的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4万吨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预计年产值100亿元。该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硅基负极产品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持续获得海内外客户认可,实现批量供应,其中硅氧产品已在消费电子、动力市场实现批量应用。

  然而,硅基负极想要被广泛应用,不仅要看技术和产能,还依赖下游需求放量。“硅基负极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还是得看需求端。如果需求端没有起色的话,供给端技术进步再大也没有可以适用的一个市场。”上述行业研究员称。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编辑:李宜希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125.65.46.38.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v3.3.7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