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成生活“必选项”? 别让扫码成负担

来源: 直播吧
2024-06-07 19:21:24

  别让“扫码”成负担(百姓关注)

  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 …如今,二维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出手机“扫一扫”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习惯。不过,随着应用场景增多,本该是方便快捷的“扫码”,却在有些时候变为一种负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

  “有一次去某快餐店点餐,我只想买一个冰淇淋,可服务员站在那里并不忙也不给点,反复要求我自己扫码点餐。我觉得非常不合理。”网友赵先生说,在餐饮行业,扫码才能点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似乎扫码成了餐厅饭店的强制性要求。

  频繁出现的扫码为何被人诟病?一方面,扫码有时并不是在给使用者做“减法”,反而是做“加法”,增加使用成本。“以前去窗口办事,只要点一下自助机取号即可。可现在强制要求扫码,有的要打开小程序,有的要求关注公众号,还有的要跳转多个页面,程序繁琐,浪费时间。”江西九江市的马先生说。还有读者认为:“是否扫码,应当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如果不扫码就不提供服务,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这样的扫码要求,无论便利与否,都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

  另一方面,一些扫码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使用手机扫码后,有的会跳转到“关注”“注册会员”或“快捷登录”等页面,需要消费者授权才能进行下一步,而索取的个人信息包括昵称、姓名、电话等,有的还要提供身份证号、住址等敏感信息。河南漯河市张先生反映:“不知不觉,我关注了一堆公众号,总被推送各种广告和垃圾信息。”

  “商家在未明确告知或未取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超限收集个人信息,本身就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公平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审姚佳认为,“商家在存储或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时,如果发生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则可能会利用这些个人信息从事诈骗活动,造成更大损失。一旦信息被大量泄露,还可能会造成数据安全事件。”

  为什么商家会要求消费者强制扫码?有利可图是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扫码可帮助商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借助扫码,商家还能采集相关信息数据,精准地为用户画像,推送更符合用户习惯和需要的广告,甚至还有商家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卖出去,谋求非法利益。此外,扫码系统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推广。“很多二维码的背后都有一整套系统,设计和推广应用这些系统都是商业行为,都有商业利益在其中,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要求人们扫码。”上海市读者徐女士说。

  强制扫码是否合理?上海申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怡律师提醒,强制关注、过度采集信息等乱象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在遇到要求扫码的情况下,消费者有权询问扫码的目的和必要性。如果对方无法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的理由,消费者可拒绝扫码并寻求其他方式进行服务或购买。如果因为扫码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可以向相关机构投诉或寻求法律咨询来维护自身权益。”刘怡说。

  专家表示,规范扫码服务,应当旨在既给商家或单位提供便利,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这样才能保证二维码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双赢”。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商家或个人不得要求强制扫码才能享受相关服务。同时,畅通监督举报和纠纷调解渠道,规范商家扫码服务行为。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加强涉个人信息黑灰产业链治理,避免人们因扫码而产生信息泄露等问题。

  郑艺:商业关系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石,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巨大,在加强双边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近半年精益求精的策划筹备,北京电视产业发展集团和BRTV化境工作室,联合北京北视英特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基于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充分融合北京广播电视台领先的8K超高清音视频技术,首创《只此东方色》8K数字沉浸展。

  在中国工作期间,榎浩被福建闽南地区的饮茶文化所吸引。“我对中国茶艺很感兴趣,洗杯、放茶、冲泡、倒茶、奉茶、品茶……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买了整套泡茶工具想学泡茶。”榎浩介绍,两国饮茶文化有差异,日本茶道偏向于表演,民众日常饮用多为在杯中放置茶包冲泡。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韩正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2022年食品安全工作,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19日,三亚大东海沙滩上人潮涌动。来自湖北的杜先生享受午后的冬日暖阳,不远处儿子媳妇带着孙女在海里嬉浪。“我们一家从武汉自驾来,亲家他们明天从浙江飞来,准备聚在三亚一起过年。”杜先生说,以前认为过年旅游是年轻人干的事,现在觉得“只要一家人团聚,在哪都是过大年”。

  艺术是无国界的语言,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曲丰国看来,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自身艺术造诣,彰显民族精神,通过艺术语言与世界沟通,让艺术作品打动更多人,让更多人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侨界艺术家应触摸历史、融入时代,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用当代的叙事方式、艺术语言,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刘千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