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 内蒙古用文物讲好故事

来源: 中青在线
2024-06-13 04:20:58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29日电 题:从“幕后”到“台前”内蒙古用文物讲好故事

  中新网记者 张玮

  “通过文物展览能使大众了解并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形成的真实轨迹,领略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处长张慧媛在首场委员通道上如是说。

  张慧媛称,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优秀资源。诸多考古实证,北疆地区的历史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一部内蒙古地区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发掘、保护、利用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多元价值,激活其生命力,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张慧媛娓娓道来,2024年1月,内蒙古博物院创新推出的《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展览,汇聚了300多件文物,聚焦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北疆大地留下的丰富文物印迹。

  旧石器时代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鸟形彩陶壶、战国时期的立式青铜鹿......展柜里的文物向观众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

  “很多文物第一次走出库房走向展柜,走进广大观 众的视野。”张慧媛说。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文博工作者,张慧媛对今后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讲深讲透文物藏品故事,充满信心。

  张慧媛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优化博物馆展览陈列体系,丰富展览手段,依托数字技术对北疆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创新和传播,打造具有高品质、高效率、高价值、高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借力文旅融合,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客户端、公众号和网文、音视频、动漫、H5等产品,让北疆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传播。(完)

  印度客商希瑞·古拉尼说,义乌对外国客商,尤其是中小客商来说,是不可替代的采购目的地。“我的许多采购商朋友已经订了机票,我也打算2月回义乌,我相信那时候的人流一定会回到几年前的水平,市场也会有越来越多值得挑选的好产品。”

  近日,云南保山边境管理支队芒颜边境检查站警犬“鹰空”,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评定为功勋犬。这是该支队自2019年转隶以来,首头警犬获此殊荣。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晋城1月20日电 题:一座晋东南小镇的“电网新年”

  在农业大省四川,春节期间还有许多活跃在直播间里的乡村主播。他们利用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展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和风土人情,为农特产品打开销路,帮助身边的老百姓增收。他们中有人从普通农户摇身变为乡村“顶流”,譬如拥有2000余万粉丝、收获3亿点赞的“蜀中桃子姐”龚向桃,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茂县巧姐”刘平巧;也有像肖晓花一样刚刚起步、逐渐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新人。直播带货不仅为众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特产品开辟销路,更寄托了普通农户转型致富的平凡梦想。

  她告诉记者,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只是基本素养,工作中还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比如有的旅客没有赶上检票,一着急就会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但其实我们是为了列车正常运行和旅客安全考虑,这时我们就需要十足的耐心。”

  <strong>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strong>

王志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