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汉学如何更好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来源: 红山网
2024-06-12 17:39:30

  中新社布达佩斯6月10日电 (记者 马秀秀)当地时间9日,“汉学:文明互鉴的桥梁”座谈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汉学家等齐聚一堂,交流探讨汉学发展与文明互鉴路径。

  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汉学讲席教授费南山(Natascha Gentz)指出,研究需要设立中心或者机构,需要资金支持,研究人员自身也需要有精力和激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找到合适的传播渠道将研究成果呈现给公众。她寄望年轻学者,探索包括运用新媒体等在内的新方法。

  前段时间,土耳其AHBV大学教授、汉学家吉来(Giray Fidan)参与编撰了关于土耳其汉学起源的书籍。他指出,汉学在土耳其已有超500年历史。类似世界汉学大会这样的平台对土耳其汉学家非常重要,大家可以与不同国家的汉学家交流,互相学习。

  自去年起,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哲(Olajos István)开始在孔子学院和大学里教授中文。他了解到,很多学生选择中文是对中国当下热点话题和电视剧感兴趣。在他看来,可多为外国学生翻译一些电视剧作品。他还分享了一位家长想要学习中文,与儿子用中文交流的趣事。他指出,教师们要多和学生交流,基于学习的兴 趣爱好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范狄(Dario Famularo)看来,中国文化特别有价值,为实现有效传播,汉学家应了解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内在原因,从而更好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做中国研究,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明和历史;要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探讨人类文明问题。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打造好世界汉学大会品牌,开拓年轻汉学家与老一辈汉学家之间的交流新渠道,建构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尝试开辟“世界汉学”科研成果发表专栏。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可以在平台上注册,并在专栏发表文章、相互交流,亦可了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学科的丰富内容。

  这一争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新金文材料的发现与解读。

  会场外,雄安新区代表团的代表也受到媒体关注。河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集体采访中,3位代表在聚光灯下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效,其中2人来自雄安新区。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15/2937378425.jpg" alt="" />

  同样忙碌的支藕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绛面塑传承人。记者在支藕叶的家中看到,她拿出一块提前做好的面团,经过指尖的捏、搓、揉、压、划等,顷刻之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便制作完成。

  别看王思来已经成为田间“老手”,一年前,刚来到小院的他可是个“小白”。“很多知识只有到了田间才知道。”王思来说。

  巴苏蒂尔目前担任马耳他外交部全球事务司长。来华赴任前夕,巴苏蒂尔在马首都瓦莱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马中关系强大而牢固,自1972年1月建交以来,双方从两国各领域合作中受益匪浅,签署了涉及贸易、文化、交通和能源等领域的众多合作协议。他说,密切的双边高层往来和沟通进一步加强了两国长期互利关系。马耳他担任2023至2024年度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将为马中两国交往与合作提供更多机会。

卢原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