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江西信丰:“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好书记

来源: 中华网
2024-07-10 17:37:24

  盛夏七月,走进坪地山村,村口一张巨大的1786名村民“全家福”合照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村民们笑容灿烂,脸上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然而曾经的坪地山村却是典型的边远小山村,村中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并且没有支柱发展产业,村子发展处处落后。坪地山村之所以能华丽“蝶变”,离不开一位“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好书记。

  陈秋生出生于1969年,是江西信丰人。陈秋生身材不高却很壮实,黝黑的国字脸笑起来和蔼可亲,穿着也是朴实无华,给人一种敦厚的感觉。早在2004年,陈秋生就是当地有名的“木头老板”,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精神,他将自家生意经营得蒸蒸日上。

  “虽然我的生意干得风生水起,但一想到落后贫穷的家乡,我心里就隐隐作痛。”陈秋生回忆说,2012年,他放弃生意回到坪地山村参加村干部竞选并全票当选该村村委会主任,2015年,他又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里环境十分差,垃圾随处丢,牛栏、厕所臭烘烘,车子进不了屋场,一旦 下雨,村民们要想卖点粮食、农副产品出去都十分困难,我就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陈秋生说,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给村民

  为改变村子的面貌,陈秋生把党员和群众召集起来商量发展对策,并学习其他村的成功经验。“最后我们决定依托村里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通过吸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村民入股资金和邻近村集体资金,坪地山村按村集体持股20%,村民持股80%的模式组建了坪地山村美丽山村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大力发展山谷漂流、水上乐园、田园采摘、民俗文化节会等新型业态,有效促进了当地餐饮、零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农家乐、豆工坊、水酒坊、小超市、旅游客栈等配套商家新增30多家,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陈秋生笑着说,村里还引进了文旅产业龙头企业,投入1000万元实施景区升级改造,全力打造“信丰草市”,建设集文创、非遗、美食于一体的美丽山村。

  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据陈秋生介绍,坪地山村引进的文旅产业龙头企业每年会拿出120万元进行分红,每1万元股金分红2641元。2023年,坪地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

  “物质方面富足了,精神方面也不能落后。”陈秋生说,坪地山村会持续开展“星级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定期发布“身边好人榜”,大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们还建起了村史馆,建立村规民约,加强村规村训教育;建设了孝老食堂,倡导厚养薄葬、关爱老人的文明乡风;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乡村文化生活。”

  何迈可还表示,对于美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产品等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中国的金融开放提速,对外资来说也充满了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展现出惊人的力量。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举全国之力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仅用75天完成主体工程——荆江分洪闸的建设,很大程度解除了洪水对荆江两岸的巨大威胁,成为保护荆江大堤防洪系统的重要一环。湖北巴东水流坪灌渠工程号称“巴东红旗渠”,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建成的绝壁天河,解决了沿线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20世纪70年代,江苏铜山柳泉乡人民在一无水源、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引来微山湖水,灌溉万亩良田,这就是著名的向阳渠。西藏札达县萨让乡有一条3里长的“英雄渠”,是当地边防连战士和村民历时半年,用简易的劳动工具在半山腰修通,两名战士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命名为“英雄渠”表达了当地群众感党恩的诚挚之心和对部队官兵的敬仰之情,记录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1975年黑龙江南岔县浩良河镇为解决农业土地灌溉问题,组织村民及干部职工、学生等修筑浩良河骆驼山水利工程,该工程成为一处反映20世纪70年代当地民生状态的水利设施。

  “今年春节假期的游客比往年多了许多,整个假期我们大寨村接待了游客2.5万人次,村里的民宿基本爆满。”大寨村干部余琼通表示,大寨村有宏伟壮观的梯田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有腊肉、腊肠、竹筒饭等特色美食,这些深受游客喜爱。

  连接首都金边与重要港口城市西港的4号公路已使用多年,原有的两车道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通行需求。由世界银行出资,中国电建承建的4号公路升级维护项目于2021年动工,项目完工后将大大提高4号国道的运载能力和安全系数。

  清代《上海县竹枝词·岁时》中用“是夜倾城出游”来呈现当时女子“走三桥”盛况。

  新华社记者陈斌杰

李筱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