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师吉米镜头里的中国:热情友好 多元自信

来源: 驱动之家
2024-06-30 21:42:51

  中新社海口6月29日电 题:法国摄影师吉米镜头里的中国:热情友好 多元自信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我是一个外国人,但我感觉这里非常接纳我。”法国摄影师吉米(Jeremy Grinan)在海南生活了15年,一直用镜头记录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他说,“海南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手持复古胶片相机,脚踏人字拖,法式文艺中混进了“海南风”……吉米说,他在海南找到了“松弛感”。

  15年前,吉米在香港一家网络公司从事网站运维工作。应朋友之邀,他到海南游玩了十天,之后便决定留下来。

  初到海南,吉米不会说中文,他便带着吉他来到乐器店,通过音乐结识了一批朋友。吉米跟着玩音乐的朋友到各种演出现场,在这过程中,他被热带海岛的人文风土所吸引,萌生摄影记录下来的想法。

  拍摄海南人的真实生活,是吉米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在中国,人们的街头生活丰富,从这里可以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侧面。”海口骑楼老街、东门市场、西天庙等地,是吉米经常光顾的创作地。穿行在海口的老街巷中,老爸茶店里的老翁、有年代感的房子、街边菜摊等都成为吉米镜头下的珍贵影像。

  “我喜欢拍比较‘老’的东西,越‘老’越有生活细节的东西背后就是故事。”拍摄之余,吉米还会跟巷子里的阿婆聊上几句,这种浓郁的市井气息让他感到十分自在。

  2013年,吉米与朋友在海口成立摄影工作室,拍摄主题拓展到人物写真、婚庆拍摄和风光摄影等。2018年,他开始涉猎视频制作,将更多心思投入到影像创作上。

  吉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短片中,有海口火山石屋、文昌铺前渔港、东方白查村的船型屋、陵水渔排上的疍家生活,还有昌江石碌铁矿边的老火车……他通过镜头与海南形态多元的地域文化产生了联结。

  “我一个人开车去拍海南军坡节、赛龙舟,发现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去年到屯昌发现有很多人学功夫,我就将这些有趣的事记录下来。”于吉米而言,海南是他镜头下的一方宝地,目前他正计划拍摄一系列海南文化的影视作品。

  多元自信,是吉米镜头里的“中国印象”。他告诉 记者,他喜欢中国美食,更喜欢中国文化。但作为摄影师,他最喜欢的是中国的变化。

  “首先是城市的变化,包括建筑、城市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的交通非常方便,坐高铁又快又实惠。很多人骑摩托车或开车到海南旅游,发现乡村都特别好看。”吉米说,他也从中国的变化中找到了不变的元素,那就是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好。

  过去几年,吉米到过中国多个省份进行拍摄。他发现,无论自己在这些城市待多久,甚至回到法国时,他都会萌生出“这里挺好,但我还是想回海南”的念头。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外资企业落户海南,吉米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变化。

  “不断有外国朋友问我,海南怎么样?你为什么在中国这么久?”吉米说,因为他喜欢在海南的生活,也希望通过镜头记录鲜活的生活,向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完)

  记者14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国832个脱贫县免费供应医用制氧机1万余台,实现脱贫县11534个乡镇全覆盖。目前,工信部已组织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向各脱贫县陆续发货,预计15日前全部送达到位。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珍贵的文物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冠顶至足底),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也是全世界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这些是来自舟山的沙鳗鲞,价格有点高,由于是新鲜风干的,口感很好,每天能卖出100多条。”专做海产品的摊主李明一边招呼着来往的客人,一边忙着打包“海鲜礼盒”,“现在有很多团购订单,我们会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搭配,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湖南省政协委员、澳门湖南同乡会创会会长李红认为,粤港澳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湖南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的协同发展。港澳委员可作为“超级联系人”发挥桥梁作用。

  福建省人大代表、龙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惠贞认为,打造“富强福建”,要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

  闵宜仁在工作报告中还回顾2022年工作指出,一是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取得显著成效,高效应对多次破坏性地震,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服务响应预案体系,建立地震应急服务响应后评估机制;二是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西部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地震预报业务继续加强;三是探查区划评估业务体系初步建立,震灾防御业务新格局全面构建,编制完成全国地震构造图和危险性图、297个县活动断层避让图;四是地震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五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完成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主体建设。(完)

张健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