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同胞浙江温岭制麦饼筒迎端午 饮食文化促交融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09 02:41:50

  中新网台州6月8日电(傅飞扬 江文辉)在浙江台州温岭市,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麦饼筒,全家一起食用,以驱暑湿之气,寓意阖家团圆。麦饼筒的外皮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做的烙熟的大饼,直径大约有30多厘米,用其包裹10余种菜蔬,卷起来有成人小臂粗。

  6月8日,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迎端午 传家风——同心传递端午民族情”主题活动在温岭市箬横镇红升村老年公寓举行,各民族同胞为当地老年人送上麦饼筒与文艺表演。

  “近几年每逢端午节,我们都会相聚在‘石榴红’家园阵地,一起制作麦饼筒,技艺越来越娴熟。”在当地生活20多年的壮族同胞黄群英说,不同于往年的“自娱自乐”,今年端午节大家一致决定,要把这份“第二故乡”的麦饼筒分享给身边的老年人,为他们带去美食与欢乐。

  洗地莓(温岭方言,即鼠曲草)、捣汁活面粉、擀麦饼、摊麦饼、烧馅头……活动现场,各民族同胞身着民族服装,分成多个小组忙活起来,不一会儿,缕缕麦香便弥漫开来。还有人登上临时舞台,为老年人展示民族风情满满的文艺节目。

  “真没想到,从小没接触过麦饼筒制作的各民族同胞干起活来这么熟练。”温岭市青鸽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钟锦菊说,一个个麦饼擀得圆润有度,丝毫不逊色于街上卖的。

  随后进入炒馅环节,在各民族同胞的掌勺下,绿豆芽、长豇豆、米面、墨鱼饼、洋葱炒肉等一盘盘馅料相继出炉,香气扑鼻。

  “先要放米线,再放有汤汁的其他馅料,这样包是为了 防止汤汁过剩,将麦饼弄破了……”最终,大家相互帮助,一个个圆鼓鼓的麦饼筒很快便做好了。老人们从各民族同胞和志愿者手中接过麦饼筒,共同庆祝即将到来的

  参加活动的各民族同胞纷纷表示,接下来,他们会通过“石榴红”家园阵地这一载体,不断丰满以“食”为媒、以“节”为亲的孝老爱亲活动,在“第二故乡”传递出人人皆知、人人参与的民族情谊。(完)

  澳门科技大学(简称“澳科大”)也告诉澎湃新闻,研究生课程申请者中,内地考生占比较高,竞争加剧,其中,内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比例亦逐年增多。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8日电 (申彤)大红灯笼映衬着春节的喜庆气氛,车站里人流如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或是即将返回家乡的期盼,或是和家人团聚后的满足,或是对新一年的美好希冀,正月里的西站溢满了所有对于团圆的祝福。人影错落中,也能看到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于旅客而言春运是归途,于铁路民警而言春运是征途,他们用坚守的姿态庆祝这一份团圆。

  村里25岁的独支拉姆,2004年外出打工,当时每月仅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她说,自从跟随阿七妈做手工纺,月收入可达1000多元,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重要的是还可照顾家庭,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让姑娘们回来,摩梭人母系家庭才能稳定和延续。”除了挣钱,阿七独支玛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福建东山1月28日电 (朱春燕 陈曦)近年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一条“低调”的鱼被“圈养”后,火热“霸屏”,它就是蓝圆鰺。咋一听到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是一说起它的俗称“巴浪鱼”,仿佛那鲜美的滋味就在嘴里过了一遍。

  旅游景区没有自己当地的文化密码,过上几年或许就会失去吸引力而被淘汰。

  (记者:何雯雯)(求是网)

林兰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