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期货黑龙江地区大豆、玉米调研(北安、黑河)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6-02 04:59:35

  第三日,调研团分别对北安、黑河两家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走访。

  北安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预期今年本地大豆价格较去年略有下降,玉米价格短期看好、中长期看空

  预计今年本地区大豆在2.2-2.3元/斤,去年为2.5元/斤;本地玉米价格或因短期缺口所有上涨,但中长期仍然不乐观。

  种植面积:大豆基本持平,玉米减少10%-20%

  今年本地大豆种植面积约为1460万亩左右,较去年基本持平;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减少10%-20%。

  种植成本有所下降,地租平均降幅10%左右

  今年北安地租成本较去年平均减少1000元/公顷,有的农场地租价格从16000元/公顷降至13000元/公顷,主流地租在12000元/公顷;化肥、农药价格基本较去年持平。预计大豆种植成本约为1.95元/斤,玉米为0.9元/斤。经济效益上大豆较玉米每公顷种植高约1000元,与该地区玉米单产较低有关。

  余粮有少量玉米库存,基本无大豆库存

  该企业目前有玉米库存50万吨左右,基本无大豆库存;贸易商手里库存偏少。

  积温偏低,降水偏低

  该地区积温较往年偏低,降水偏少,但仍属于正常范围。

  价格受俄豆冲击逐渐减少

  目前俄罗斯大豆价格对国内大豆价格影响逐渐减少,因近几年对于俄豆走私问题进行了严格查处管制。

  农户期货交割量较小,主要是以盘面交易为主

  该企业去年整体期货交易几千吨大豆;周边农户及贸易商参与交割量很少,主要是以盘面交易为主。

  黑河企业(大豆加工)相关负责人表示:

  俄豆价格与国内持平

  目前国内大豆价格与俄罗斯大豆持平,平时应高200元/吨左右,会根据实时价差决定从哪方进行采购。

  俄豆价格冲击轻微

  俄豆冲击不了国内市场,数量很小,最多也就几十万吨。

  短期销量有所减少

  目前下游需求不足,因此销量近期不佳。

  预期大豆产量不会减少

  大豆下游产品大多都为生活必需品,在总体需求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大豆产量也不会降低。

  产品价格会随豆价涨 跌浮动

  行业从事群体以个体为主,产品价格会随着大豆价格涨而变化,约豆价涨跌200元左右就会对产品价格进行修正;自家购入大豆方式为随采随用,其他同行会有少量库存。

责任编辑:赵思远

  四是检察建议推动专项治理,“以案促改”推动行政机关规范监管。检察机关在履职中,针对发现的县社保中心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存在保险理赔审查把关不严、工作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分别向两家单位制发检察建议。要求社保中心增强科学管理意识,要求工业园区管委会加强对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检察建议被全部采纳。2022年4月,社保中心开展了“工伤保险专项整治”活动,对近3年工伤理赔案件进行“回头看”,督促辖区企业补齐工伤保险资料50余份,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和规范审核、把关工作。同月,工业园区管委会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辖区内企业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对20家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抽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3处。

  “70多年来,党和国家在黄河防汛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四次加高培厚堤防,加固堤防1300多千米,新建、改建、加固险工、控导500多处,修建坝垛14000多道……”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技术处处长任伟告诉记者。

  下撤的路上,风雪猛烈,张洪不记得摔了多少次,有一次摔倒之后,他筋疲力尽,甚至陷入了短暂失温,“眼睛刚刚闭上就一下子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服。”不冷了,外面的狂风也听不到了,全身细胞放松了,身体好像飘起来。

<strong>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指引作用</strong>

  据报道,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1月16日发文表示,兀兰和大士关卡的交通流量在繁忙时间已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依照2019年农历新年期间,旅客须等三小时才能通关。从16日起至20日,希望通过陆路关卡出境的旅客应该预留更长的通关时间。旅客应提前确认护照的有效期在六个月以上,短期旅客也应在入境前三天内提交电子入境卡和申报健康状况。

  <strong>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新高度。</strong>科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清华大学要继续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主动请缨”的责任担当、“打虎上山”的大无畏气概,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敢于跨过科技创新领域的“鸭绿江”,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学科发展,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营建健康学术生态、实现有效学术治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完善学科交叉管理机制,针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重大需求,推进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突出“从0到1”原创导向,加强对重大科学问题的部署,强化对非共识、高风险、颠覆性科学探索的支持,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优化重大项目管理机制,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协同创新机制,不断产出“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高水平创新成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大学和企业创新“双引擎”,深度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设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黄允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