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法出台,更好保障高校育才质量

来源: 星岛环球网
2024-06-12 05:52:01

  对于高等教育领域来说,近期备受关注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颁布。近日,学位法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学位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1980年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全面修订、制定学位法,是自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

  较之学位条例,学位法有怎样的变化?在保障学位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定,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将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规,对于建立我国学位制度、推进教育法治建设进程意义重大,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过去这些年里,我们也会不时听到这样的消息:有的培养单位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存在薄弱环节,已毕业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被抽检出不合格;导师育人和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出口把关不严,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法规落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学位条例(修改)列入立法规划。

  “为了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学位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学位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保障学位质量”,并设专章作出细化规定,全面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学位质量保障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学位条例没有学位质量保障的系统性规定,不利于学位制度的有效实施。学位法将“学位质量保障”作为单独一章,规定了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质量评估制度、自主审核资格撤销制度、学位撤销制度等内容,从不同主体、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构建起学位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推动学位制度有效实施,服务全面建设教育强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席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认为,学位法较之学位条例,从理念上看,对法律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需要法律制度”向推进良法善治的转变,增强了法律的规范功能、保障功能、调整功能、指引功能和评价功能,对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开辟了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分类培养 做好顶层设计

  学位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走向成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学位法较之学位条例,从二十条修改为七章四十五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对学位工作体制、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程序、学位质量保障分章规定,所涉及事项系统完整、逻辑清晰。

  学位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按照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等授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位法明确“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这是本次立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既是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也是对3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

  在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看来,学位法明确纳入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对于保障和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规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要求,为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和融通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

  按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区别与特点,学位法在学位授予条件中还进一步明确了两类学位的差异化评价标准。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独立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在学术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在专业实践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学位法规定,接受博士生教育,“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完成学术训练或者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表明学位申请人达到规定水平的,授予博士学位。

  这里的“实践成果答辩”是一条新渠道。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19年4月,清华大学公布了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

  相关专家表示,学术学位强调突出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环节强调学术研究训练;专业学位强调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强调专业实践、训练;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成果、其他规定的成果答辩。

  专业学位是以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工作能力为衡量标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位类型。自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认可度逐年提升。

  马怀德介绍,学位法细化了学位授权规定。学位制度包括学位授权和学位授予两个层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只有先取得了学位授予资格成为学位授予单位,才能开展学位授予活动。学位授予资格的取得是学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位授予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化解争议 保护合法权益

  严进严出,保障质量,是学位法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一定条件下撤销学位也是必须要有的设定。

  “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上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但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此次学位法的亮点之一在于拟定了如下条件:“学位授予单位拟作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决定的,应当告知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拟作出决定的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马怀德表示,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是学位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有效化解学位争议。“学位条例没有涉及学位授予活动中保护学生程序性权利的规定和学位争议解决与权利救济途径,导致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够,不利于学位授予活动的正常开展。学位法增加了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和学位争议解决与权利救济途径,规定了学位申请人的学术复核、学位申请人或学位获得者的复核、请求有关机关依法处理等救济权利,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公平公正。”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专职委员周佑勇补充道,学位法明确,学位申请人对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学术复核,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重新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此举有助于更好保护学位申请人和学位获得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学位纠纷”。

  因此,任建明认为,各个高校在招收本科生时应当慎重。对于纪检监察本科的学生,他认为专业本科需要学习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从法学到经济学,一个专业肯定学不了那么多,不可能什么都学”。另外,他认为学术硕士的培养也要慎重,“如果是为纪检监察学储备师资,那就需要学术博士,相比之下学术硕士缺乏实务训练有些尴尬”。因此他认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博士应该是纪检监察专业培养的主要学位类型,前者是为纪检监察机关和企业的廉洁合规部门培养专门实务人才,后者是培养研究人才和师资,“当然也可以面向本科来招生,读直博”。

  徐雄俊进一步强调,从全球的营销情况来说,体育营销确实是效果比较好的,不管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只要做就能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2020年1月2日,李铁正式出任国足主帅,并带领国足在世预赛亚洲区40强赛中突围,闯入12强赛。2021年8月22日,中国足协表示,已与李铁签订了一份5年的长约,年薪800万元。2021年12月3日,因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成绩不佳,在一片下课声中,他仓皇辞任。

  事发后,足球记者贺晓龙对李铁案件发文表示,有传闻称,李铁曾给某位年轻球员年薪从200万元涨到了600万元,李铁的经纪公司从600万元中拿走了300万元。

  深圳医科院亮点在于“全新机制”。“与传统医科院相比,深圳医科院不仅是一个单纯研究机构,它的更核心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去年4月,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公开表示。医学科学院建设思路是使其成为一个枢纽型科研机构,将政府政策、公众健康需求、科学家研究兴趣和产业需求衔接起来。

  12月3日上午,在大湾区“氢陶都—绿色搬运体系”建设启动仪式暨广东新氢动力氢能工业车辆产线投产及新品发布会现场,陈海涛讲述了自己的目标:

陈静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