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国家代表走访云南普洱 共探农业环境合作未来

来源: 光明网
2024-06-03 06:02:13

  中新社普洱6月2日电 (罗婕)“农业生产不仅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也可通过农业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山·乌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澜湄国家需携手加强农业环境合作,分享各国经验,保证粮食安全、拓宽农业发展前景。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月30日至6月2日,“2024澜湄周-绿色澜湄计划:能力建设伙伴关系 ”活动在中国云南举办。澜湄国家官员、专家学者等30余人走进普洱市,围绕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绿色价值链构建、气候适应社区、环境质量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等主题开展调研考察。

  普洱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普洱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世界咖啡种植黄金带”,是中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主产区。澜湄各国代表探访普洱咖啡种植场、鲜果加工厂等,了解咖啡产业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的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管理探索。

  老挝亦有世界知名咖啡产区,种植历史悠久。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利亚内塞·布曼尼万表示,此次看到云南良好的咖啡种植、加工条件,深入了解当地咖企探索咖啡废料、废水等处理方式,“我将把这里环境友好的咖啡生产经验带回老挝。”

  普洱市宁洱县森林面积428.14万亩,林业碳汇资源丰富,是中国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开展碳汇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并推进碳汇计量监测和碳汇交易及金融模式示范工程建设。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副处长昂图汉介绍,缅甸正探索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推进森林保护区面积增加。宁洱森林覆盖率超过77%,当地探索的碳汇计量、交易和金融模式经验对澜湄国家有重要启发,“希望能跟中国多多取经。”

  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副研究员钱钊晖建议,澜湄国家可将气候变化议题纳入农业绿色发展框架,支持区域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可与国际伙伴构建区域农业绿色价值链知识分享伙伴关系网络,探索可持续发展方案。

  此次活动由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主办,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云南中心/云南省生态环境对外合作中心协办。(完)

  “面对复杂问题,我们给出了中国答案。”他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新征程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全人类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看到,展馆外,建有精忠亭、精忠桥、精忠门、精忠柏、壁画和“以岳飞为榜样的历史名人”展板,馆门前竖立一座“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石碑。馆内,以实物+文图视频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岳飞的一生,其中包括岳飞与安徽的渊源。

过去十年 风雪无阻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1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新西兰当地时间21日,新西兰教育部长克里斯·希普金斯(Chris Hipkins)作为唯一的候选人将接替阿德恩成为新西兰工党领导人,并将出任新西兰下一任总理。

  这些年,周得博见证了机场的飞速发展。“我24岁来到这里,那时候机场还没有这么大。现在杭州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新建了T4,好几条地铁线都接过来了,来坐飞机的人也越来越多。”周得博直言,感觉自己这个“精算师”也越来越重要了。

  闽南人年夜饭的必备菜肴——海蛎煎,选用个小、黑耳肚白的海蛎珠,拌合青蒜、胡萝卜、韭菜、地瓜粉后,摊入油锅,两面煎透,再摊上打散的蛋液。起锅时,撒上胡椒粉,缀入香菜;吃时,蘸上甜辣酱,好吃到连舌头都要一起吞下去了。

刘菁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