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23年“托养”万余名残疾人 推动新增就业7000余人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12 07:45:48

  中新网兰州1月4日电(闫姣)“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周上门,免费帮我们打扫卫生、洗衣服。有时也给我们宣讲康复政策,对我们很有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残疾人庞王平,两岁时身患小儿麻痹症,腿脚行动不便,提及当地残联的帮助时,他如是说道。

  武都区实施城镇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项目负责人张云霞4日说,该服务中心免费服务70余名残疾人,分为上门照料和托养看护两大类,有洗头、理发、刮胡子、换洗衣物等多项服务,“武都区残联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我们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也有保障。”

  甘肃省残联近日发布2023年“年度复盘”提到,该省争取1240万元对34个残疾人托养中心进行补贴。投入资金4600多万元,为1万多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全年为残疾人办证4.8万人,到期换证2.95万人,上门评残服务4571次。48.18万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

  同时,甘肃争取总价值4700多万元的系列公益项目,使近4万残疾人受益。投入2575万元,为1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完成率130.2%。全力做好定点帮扶,拨付会宁县残联专项资金53.65万元,帮助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

  “虽然我身体残疾,但心不残疾。”庞王平在父母的支持下,向甘肃省残联咨询残疾人就业,并前往省城兰州学习手机维修技术,学成后开设店铺,“有了手艺,最起码能养活自己。政府 也给了重残补贴,生活不是问题。”

  据甘肃省残联披露,在推动残疾人就业方面,2023年对2.6万余名残疾人开展职业能力评估,开展“甘露助残培训提升行动”和“情满陇原助残就业行动”,培训1.2万人,推动新增就业7100余人。

  2024年,甘肃拟将实现新增残疾人就业1.2万人;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8000人次,提供基本康复服务12万人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5万人次,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基本辅具适配率达到90%以上。(完)

  《通知》强调,加强和规范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有力抓手,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具有重要作用。《实施意见》作为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统筹落实。

  还有一个不能确定的是大宗商品。按照经济复苏的逻辑,大宗商品是每轮牛市第一个爆发的,其直接反馈了牛市的预期。因为大宗商品是反应需求供应最真实直接的,对于到股市中,预期总是铜铝等有色金属。此外,美元指数下跌,刺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色可能受到更多关注,但这个方向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一向较大,有不确定性,目前是备选项。

  不仅如此,“游博物馆过大年”同样成为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9个省份900余家博物馆策划推出展览和活动2200余个。中国国家博物馆“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山西考古博物馆“安辨雄雌——山西出土兔文物展”、辽宁省博物馆“玉兔迎春——生肖系列文化展”等。将生肖文化与文物文化相结合,展示的是“兔文物”,折射的是“年文化”,迸发的是“爱国情”。

  商场巨型电子屏上闪耀的中国兔年新春海报与中国春节装饰交辉相映,活动现场热闹非凡。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设置的中国文化体验摊位前人头攒动。中心设置的“中国灯笼手工作坊”座无虚席,一盏盏精致的中国灯笼活灵活现。中心邀请的华人艺术家则指导小朋友们共画玉兔,喜迎新春。中心还以幸运抽奖的方式给前来体验中国春节的民众送出欢乐春节吉祥物、新年贺卡等礼物,送上新春祝福。活泼可爱的兔年春节吉祥物最为吸睛,中奖者每每在人群之中引起阵阵惊呼与喝彩。中国美食、传统服饰快闪、武术表演、舞龙舞狮等活动穿插其中,为当地群众营造了浓郁的中国年味。

  <strong>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strong>

  “我们每年的正月初三、初四开始制作鼓子灯,因为鼓子灯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它有20多道工序,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一道工序。”村民熊林燕说,为了能够让这种老手艺传承下去,这几年都有年轻人、小孩参与制作,希望能够让这种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赖美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