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策略:守正择时

来源: 看看新闻网网
2024-07-07 19:42:14

  一、三季度是结构性机会乏善可陈的窗口。短期结构演绎缺乏趋势,择时的重要性提升。

  讨论未来一段时间的择时节点。

  短期结构演绎缺乏趋势,择时的重要性提升,这里我们讨论4 个未来重要的择时节点:

  1. 7 月15 日共和党、8 月19 日民主党预计将确认候选人,并发布竞选纲领。贸易保护是两党共识,对选情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贸易保护不会在每个大选关键节点都成为核心议题。三季度美国贸易保护政策表述的频率可能是低于预期的。但在两党公布竞选纲领的阶段,将定调贸易保护政策。那么,事件性扰动的高峰可能就在7 月中旬-8 月中下旬之间。后续将进入到效果评估阶段,个股Alpha 演绎的阻力将减小。

  2. 二季度机构投资者向少数景气科技方向(算力、AI 手机、车路云)聚焦。但2024 年公募基金存量博弈,主动公募减量博弈,公募加仓方向难以维持股价向上的斜率。公募一季报披露后,动态高股息股价斜率走平;我们预计,二季报披露后,市场看到少数景气科技方向集中加仓,股价博弈也将加剧。7 月19 日前后,公募二季报披露基本结束,彼时科技行情可能减速。后续再加速向上,需要基本面趋势的进一步强化。当然,由于目前二季报加减仓的线索相对明确,不排除市场博弈加剧7 月初已经开始的可能。

  3. 24Q2 财政落实实物工作量低于预期,主要是23 年特别国债的项目落地进度偏慢,而24 年新增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尚不到实物工作量体现的阶段。23 年特别国债支撑的水利项目已经在24Q2 密集开工,可能主要在24Q3 计入固定资产投资,所以7 月开始是财政实物工作量验证的关键窗口,这对内需预期的形成十分重要。

  4. 三季报后,市场基本面预期将普遍向2025 年切换。2024 年需求侧没弹性,供给释放普遍有压力。但2025 年供给释放压力将明显缓和,业绩增长中枢抬升。2025 年成长投资机会可能明显增加,24Q4 可能是成长重新占优的起点。

  二、别因为三季度的乏善可陈就失去信心。讨论四季度可能发酵的三个成长机会。

  1. 2025 年先进制造供给释放压 力普遍缓和,重点是寻找需求侧的结构性亮点。2025-26年新能车整车环节供给增速都较快,新能车产业链中上游投资机会更好。我们重点关注供给收缩较早,幅度较大的新能车电池链。同时关注,价值量提升的汽车电

  2. 科特估行情短期只是政策主题,但2025 年可能真正迎来产业趋势右侧。国内创投融资规模的调整已历三年。一级市场估值和价格的调整,A 股TMT 龙头公司外延扩张的条件正在改善。产业趋势右侧可能已经不远。新经济领域中,AI 是一二级价差下行更快的方向,并购重组重新放量,AI 领域不会缺席。

  3. 出口/出海仍是中期总体需求改善 + 个股Alpha 突出的主要来源。四季度体现高弹性的出口链方向需要两个条件:当期高景气验证 + 不在美国贸易保护焦点的行业/有成熟应对贸易保护经验和路径的行业。

  总体而言,我们维持三季度弱势震荡市,四季度指数中枢抬升的判断。风格上三季度红利低波占优,在非市场力量支撑预期强的阶段,不排除交易性资金借势推动轮动行情。四季度成长风格行情可能迎来起点,展望2025 年先进制造,科技创投的投资机会将明显增加。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责任编辑:何俊熹

  一个背景是,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设立了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是首批试点中唯一设在街道层面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东部地区唯一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针对印尼准备“撤侨计划”的消息,国民党籍民意代表陈玉珍表示,她听到不只印尼有“撤侨计划”,其他地区也有人提出,或增派安全人员来台做相关的准备。

  吴成来的一项研究工作,除了监测沙尘暴天气,还包括对沙尘暴的演变进行复盘、分析,以了解一些主要的沙尘暴事件发生机理、主要的驱动因素等。2000年以后,他带领的团队对2001~2017年间东亚地区沙尘活动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报道说,在中国拥有30处生产设施的巴斯夫也正斥资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5亿元),计划在中国建设一个新的化工生产基地,其规模可与位于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总部相比,后者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乌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地位,2022年双边贸易额是建交时的约60倍,乌成为中国第三大牛肉进口来源国。近年来,中乌两国各领域合作交流不断加强。2016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8年乌成为首个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南方共同市场”国家。

  中新经纬梳理了24家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上市银行,24家银行中,仅江阴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息差较上年末有所上升,其余22家均有所下降。多家银行在年报及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净息差下行压力依然是2023年经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林升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