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玉环“Z世代”返乡创业:一枚文旦玩出各种花样

来源: 红网
2024-06-16 14:27:39

  中新网台州6月14日电(傅飞扬 林俐)文旦香薰、文旦壶、“玉环柚礼”文创品、文旦甜品、文旦饰品……一枚文旦可以玩出多少花样?在浙江台州玉环市,“Z世代”创客张露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张露曼出生于1997年,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就回到家乡创业,从玉环特产文旦入手,开发制作多种文创产品,通过自己的创意让更多人了解玉环、爱上玉环。

  由于学的是珠宝设计专业,张露曼身边的同学大多流入一线城市,而她却选择了“反向就业”,回到县城。“对于学珠宝设计的人来说,大城市拥有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也有一些公司向我抛来‘橄榄枝’,但从小就离开玉环在外求学,我更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近日,张露曼受访时说。

  由此,张露曼解锁了人生的新角色。毕业时,恰逢当地清港文旦花开创意产业园投用,在家人和政府的支持下,她租下一块场地创办台州汉邦美术馆,除了展出台州民俗、名山、名人等书画、剪纸作品外,还会承接学校的研学活动,培养带动了一批手艺人。

  玉环被誉为“中国文旦之乡”,2023年,该市文旦产量达2.47万吨,鲜果产值达2.97亿元,带动果农实现户均经济效益1.86万元。

  “产业园边上就是大片文旦林,当时我就觉得,文旦是玉环特色农产品,可以在它身上做文章。”张露曼说,珠宝设计和文旦,听起来有很大反差,但加入创意后肯定会擦出不同的“火花”。

  说干就干,彼时,针对文旦包装简陋的问题,张露曼设计开发了一款“玉环柚礼”文创品。这是一个魔方结构的外包装,通过书法、剪纸等形式点缀上“玉环元素”,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该产品推出后,入选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我们的村礼”项目。“这不仅增强了我的信心,也帮我找准了创作方向。我们开始大胆做出新的尝试,让‘文旦不只是文旦’。”张露曼说。

  在张露曼工作室的案头,一个文旦外形的香薰蜡烛散发着淡淡柚香,沁人心脾。连日来,张露曼都会早早来到这里,忙着制作50个香薰蜡烛,交付新订单。

  为做出完美的文旦香薰,张露曼从当地的文旦基地中挑选出形态最美观的文旦,进行一比一复刻;为了复原文旦的清香,她反复调制香味,去除文旦原有的苦味……从外形开发到调香,经过10多道工序,一个文旦仿制品才得以诞生。

  “单是文旦造型的模具开发就返工了五六次,整个产品花费了很大心血。”张露曼说,如今香薰蜡烛市场竞争激烈,自己带着文旦香薰去参展,发现很多人都被它的造型和味道吸引,这对她而言是莫大的肯定。

  2023年,张露曼的文旦香薰获评“浙派好礼”银奖,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文旦香薰还成为玉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鲜玉奇缘”的明星产品之一,一年售出800余个。

  近期,张露曼注册了“香见浙里”商标。她还有一个心愿——创办香氛博物馆,从玉环文旦及其他水果、花草树木上提炼香味,再结合它们的原形和特征,设计开发“浙里香氛 ”系列仿生文创品。

  “开发文创品的初衷,是想更好地输出玉环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助力家乡文旅产业发展。无论是文旦还是玉环,都有许多种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探索。”张露曼说。(完)

  去年7月, 马尔斯就在电视采访中声称,由于中国军力不断增强,澳大利亚有必要对本国武装力量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应对中国可能的威胁。

  抛却兰茨贝尔吉斯极端民族主义的谎言不谈。起码,在此之后,中、乌最高领导人通电话,显示的就是中国与乌克兰建交31年以来,双方的关系已经是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哪怕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升级,且俄罗斯与中国将巩固和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中国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大变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薛姝等在2021年发表的《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一文中表示,由于评价考核的导向及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刚博士毕业就需要去申请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人数逐年增加,加剧了竞争。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受理项目数比2014年增长54.4%,而资助项目数只增长9.4%。相应地,青年科研人员项目申请成功率持续降低,2014~2019年,青年项目资助率从25.3%降至17.9%。青年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压力逐年增加。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杨卫曾提出了对中国基础研究的三个总体目标: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可与其他科技强国相媲美的里程碑式贡献;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印又设计了辅助工具,先在凸起处靠中心的位置手动瞄点,用电烙铁烙个小孔,再用不同粗细的钻头逐渐将小孔扩大。后来,他还专门开发了打孔器,只要几秒钟就可以打一个标准的中心孔。

  学校给王印一间专用的木工教室,这里常常能看见孩子们的身影,这些学生有时拿着扳手拧螺丝,有时戴着护目镜和白手套,或是在测量和裁剪各种材料。不少孩子写完作业后,会跑来做自己的研究,除了每周的四节校本选修课外,王印也常来指导学生,直到天黑才回家。这些沉浸在手工探索里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能考出不错的成绩。

杨惠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