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化名人靳羽西:美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亮点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7-07 03:59:12

  根据英文媒体报道,靳羽西表示:“美国的中餐与正宗中餐相去甚远。”“唯一相似的是北京烤鸭。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食物。例如,桂林当地人会用桂花做无数美食。而我在美国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另一种她最爱的美食是竹笋蒸饭。

  目前,靳羽西正与其他负责人计划于2024年在该机构的曼哈顿总部开设一个新的烹饪中心。据了解,1926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保罗·门罗(Paul Monroe)与中国知名学者胡适、郭秉文共同创立了这个即将成立100年的华美协进社。这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旨在通过商业、艺术、文化、美食和教育等项目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作为中国的时尚人士和媒体名人,靳羽西在近50年的时间里推动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业和民间联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主持了一档向美国观众 介绍亚洲文化的电视节目《看东方》(Looking East);后来,她在中国推出了《世界各地》系列电视节目,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1992年,靳羽西创立了化妆品品牌羽西,该品牌于2004年被欧莱雅收购。她现居夏威夷,写了10本书。

  对于出生于中国的靳羽西来说,中华文化一直是她求知欲的源泉。“我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我为自己是美国人感到骄傲,但我也为中华文化惊叹。我研究得越多,就越意识到我们出生在一个多么非凡的文化环境中。”

  她说,这种文化的一大亮点就是美食。“当你在中国时,你会被这里的美食完全吸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食物是如此不同。在美国,几乎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所以,我认为有很多东西需要推广。”

  这种“雇佣军模式”带来的直接副作用是:项目选择方向的失衡和错位。站在科研单位角度,其对主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选择缺乏决定权,自身也没有足够资源布局。“有时单位想上的项目没有被批准,不太想上的反而被批准了,感觉项目能否被批准有相当大的随机性,所以干脆就把所有想做的、不想做的,着急的、不着急的项目都一口气报上去,看哪个能中。这就是为什么基础研究多年来的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因为选题并不是最好的,只能出小成果,出不了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前述基础研究所所长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薛姝等在2021年发表的《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一文中表示,由于评价考核的导向及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刚博士毕业就需要去申请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人数逐年增加,加剧了竞争。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受理项目数比2014年增长54.4%,而资助项目数只增长9.4%。相应地,青年科研人员项目申请成功率持续降低,2014~2019年,青年项目资助率从25.3%降至17.9%。青年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压力逐年增加。

  穆荣平认为,科研资助模式应该是一个“喇叭口形”,在“入口”处,应尽可能资助数量足够多的高风险、探索型小项目。随着对某个科学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清晰,逐步聚焦到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资助项目数量逐步减少和资助强度同步提升。当研究开发聚焦到重大应用目标并有相当积累时,需要更加系统性、高强度资助,此时科技领军企业实质性参与至关重要。越往后端越聚焦,企业参与积极性越高,到“出口”处,企业自身就有动力出钱资助,不需要政府资助。

  他一遍一遍和需要帮助的人分享着经验。“第一面怎么和孩子对话,怎么保护好孩子,孩子能不能回到原家庭,很多家长没有经验。我就想着怎么帮这件事办好,人家的孩子也一样。”申军良说。

  在熙熙攘攘的车厢里,一大批操着同样口音的老年旅客,相互间显得非常热络熟悉,他们彼此“串门”聊天,或者交换着零食之类。我好奇一问,得知对方是来自山西大同的老年旅行团,一行大约有20人。他们刚刚游览了京城,下一程即是江城武汉,接下来还要去南宁、广州等地游玩。

  王贻芳指出,当下,以竞争性项目制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制中,科学研究的一切组织事宜由政府的项目管理官员来控制,他们拥有立项、组织评审、审批等权力。这种管理体制相当于中央部委直接管理课题组,完全忽略或跳过了关键的中间层——科研单位。这与大多数国家的科研管理模式不太一样,没有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专家的作用。“本质上其实是不相信科学家。”他说。

林冠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