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说|渔民上岸变身艺术团团长

来源: 人民网
2024-06-30 16:33:06

  今年57岁的沈召明,祖孙四代都在运河上以捕鱼而生,他也曾撑船摇橹30多年。

  在上岸前的生活中,沈召明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以船为家,常年漂泊在大运河上。不一样的是,沈召明因为从小就爱唱歌、吹笛子,他逐渐聚拢了一帮能喊几嗓子号子的渔民,教他们唱红歌、编谱子。说起这个爱好的由来,其实和大运河也有分不开的联系。

  “千年运河百道弯,黄金分割在窑湾。 ”沈召明所在的窑湾镇,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江苏骆马湖交汇处,因水位落差较大,不宜夜行,船只在此停泊补给。南来北往的船工渔民聚在一起,免不了唱几段拿手的家乡戏曲打发时间。在一来二去的熏陶下,沈召明渐渐成了镇上小有名气的戏迷。

  “骆马湖的夜里,我们凑在一条大船上演奏,听到琴声,很多渔民从老远划着小木船来听,有时一聚就有上百条船。”回想起当年渔火点点、琴声悠扬的日子,沈召明仍然十分感慨。

  随着越多越多的人加入,乐器也越来越齐全,乐队就慢慢“齐活”了。而乐队真正走上“正规军”的道路,则从2015年三桥村渔民退捕开始。

  退捕上岸,以后靠什么谋生?当时正好赶上窑湾古镇保护开发,得知沈召明平常喜欢唱上两段,有人建议他组建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去景区进行民俗表演。

  同年8月,三桥村退捕渔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沈召明率先签约上岸,搬进了渔民安置小区。在他的牵头下,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也组建起来。沈召明说,做梦都想不到,在河上漂了几十年的渔民,有一天能跳出四面环水的渔船,上岸开始幸福生活。

  如今,这个唱南腔北调、讲漕运故事、演渔家民俗的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用亲身经历演绎着运河水乡的古韵新貌,创作出了100多个原创剧本。沈召明负责吹笛子,团队里还有快板、打鼓、扬琴、说唱等形式,演员们边走边演,将古街景点巧妙串联,带着游客沉浸其中的互动演出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白粿是一道深受沙县人喜爱的时令小吃,每逢家有喜事或是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制作这一美食来宴客。高桥镇素有“不打白粿不过年”的说法,当地村民吃着美味的白粿,感受着阖家团圆的喜庆氛围,畅想着新一年的美好生活。(许琰)

  <strong>剧组人员全国巡回踢馆</strong>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惠州1月24日电 题:“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朱少铭:用爱传递“公安温度”

  1月23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桥镇官庄村,村民们在一起浸泡、蒸熟粳米,用大石臼和木锤不停翻拌搅打,直到米团看起来Q弹软糯,再将米团填进刻着福字、寿字等喜庆字眼的粿印上压紧压实,每一个步骤都手工制作。

  《春天 我想对你说》海采节目以出租车内的聊天为主要场景,同时节目组的记者也始终跟在出租车后,随时掌握谈话的进展,并跟着乘客下车,将镜头延展到车外世界,延伸到乘客的生活空间。这样的操作大大扩展了拍摄视野,丰富了节目的视觉元素。很多延展拍摄还成为节目的亮点。

  从非遗中创新。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非遗+”模式实现了非遗的活化传承。

林惠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