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推动土楼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 直播吧
2024-06-02 23:27:19

  如何更好实现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突出共情”是多位专家表达的观点。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辛格说,想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文化,实际上在全世界不同的城市,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文化元素。他着重谈到加强印中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认为印中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文化使者发挥积极作用。

  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可以破除“文明冲突论”的西方逻辑。很多人误解中国是因为不了解 中国文化,他以郑和下西洋和古代的“朝贡体制”为例,指出中国历史没有“强国必霸”的理念和传统,区别于西方的殖民体系和历史传统。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像一只“无形的手”,两国人民对文化的相互尊重是东方民族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吴晓丹认为,土楼文化是中国多彩文化中的重要一种,将“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国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骨子里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之间存在误解是因为彼此不了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加深了解,增进共识,减少冲突。

  作为客家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日涵表示,土楼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标志。去过永定土楼的游客往往会被客家先民艰辛创业的故事打动,土楼也成为海外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发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网资深记者李小华表示,中华民族历来有集体主义传统,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和智慧,中华文明是“防御性文化”,以长城和土楼为代表的建筑都是中华民族“防御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完全区别于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思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博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根本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这是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华侨大学金砖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蔡晶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国与国之间的误解误判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自身文明经验出发看待和解读他者行为,因此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需要更多交流和互鉴,在弘扬自身文明价值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差异,而不是把自身的意愿以所谓“合理”的理由和所谓“好意”的名义强加于他者。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仪式上,丁肇中决定用中文演讲。他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偏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

  “排除合理怀疑不代表排除一切怀疑,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具有高度可能性,即达到了此类犯罪、此种情形的证明标准。”后来官方支持、采纳了这一观点。

  “转移支付制度设计需要在调动地方积极性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之间寻找到平衡,如果转移支付资金地方无条件使用,虽然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但是资金可以依据地方政府偏好配置,流向更能体现地方政府政绩的方向。”吕冰洋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我国干部管理是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建设,当前“70后”省委常委、“80后”厅级干部与“90后”处级干部已不鲜见。

  尤其令他不甘心的一点是,电子仍无法被测量。从1965年起,历经40多年,丁肇中才把电子半径的范围从10-14厘米缩小到10-17厘米,直到现在,他仍对此念念不忘。5月16日的采访中,丁肇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却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电,但你去测电子的体积,却永远找不到,永远比粒子的尺度要小。

  一是蔬菜价格季节性下跌即将结束;二是猪肉价格底部已现,下半年可能趋于上行,能部分抵消去年高基数的压力;三是油价震荡偏弱,但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四是接触性服务业涨价和就业复苏,核心通胀将逐季回升。

吴孟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