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界:经济转型需拥抱新市场、把握创科机遇

来源: 金羊网
2024-06-26 17:59:57

  中新社香港6月26日电 (记者 魏华都)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香港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多名工商界人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香港处于经济转型期,应勇于拥抱新兴市场、把握创科机遇,争取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近年,香港经济形势受国际政经局势影响而发生改变。在新的历史发展期,香港各界全力拼经济、谋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开拓新兴市场,同时着手发展创新产业,趋向产业多元化。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不同行业都要认知、求变,提升质量,相信经济转型会带来新机遇。

  “现在是时候重新出发。”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副会长陈少山告诉记者,在进出口行业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正越来越重要,这是业界需要留意的。特区政府正申请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这些市场缔造新的协议,为香港企业争取权益、落实优惠,是新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

  多年来,香港的重点产业集中在地产和金融等行业。陈少山认为,未来香港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多元化,涵盖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和文化产业等。

  “我们要认清形势,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是‘超级联系人’,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重要角色。”陈少山建议,中国内地电动车企业可来香港北部都会区设厂,专做右舵电动车,出口到其他国家,让香港在国家电动车产业中受惠。

  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之一。2022年12月,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增值。一段时间以来,特区政府和业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养人才,让创科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简称“生产力局”)总裁毕坚文回复记者查询时称,过去数年,该局协助业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成功推动超过1300个重点智能化项目,涵盖先进材料、生命健康、食品等,同时正推动多条智能生产线在香港落地,提升“香港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品牌优势。

  毕坚文表示,生产力局正在推行大湾区“9+3+1计划”,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新质生产力及新型工业化服务基地,加强中小企业支援,协助香港成为内地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超级增值人”。

  毕坚文认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有助于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促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

  香港万希泉钟表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沈慧林认为,香港国安法和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实施,给予香港工商界更清晰的 指引和保障,让业界可以尽情去做生意、招商引资。

  沈慧林提到,推动发展创科产业和新型工业化,不仅让业界经营更有效率,一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也会令市民生活更便利。(完)

  新增省内感染者265例,其中确诊病例20例:泸西县报告9例(集中隔离点发现5例、社区筛查发现3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中发现1例),官渡区报告6例(均在主动就检人员中发现),瑞丽市报告1例(密切接触者中发现),昭阳区报告1例(集中隔离点发现),鲁甸县报告1例(集中隔离点发现),寻甸县报告1例(主动就检人员中发现),五华区报告1例(集中隔离点发现);无症状感染者245例:泸西县报告103例(集中隔离点发现83例、高风险区发现14例、社区筛查发现3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中发现2例、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中发现1例),宣威市报告93例(集中隔离点发现68例、高风险区发现25例),鲁甸县报告23例(集中隔离点发现19例、高风险区发现4例),弥勒市报告12例(均在集中隔离点发现),瑞丽市报告5例(集中隔离点发现3例、密切接触者中发现2例),陇川县报告4例(密切接触者中发现3例、主动就检人员中发现1例),官渡区报告4例(密切接触者中发现2例、集中隔离点发现1例、主动就检人员中发现1例),昭阳区报告1例(集中隔离点发现)。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他曾任山东省人社厅厅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等职,今年8月获聘省政府参事。

  11月21日16时,河南安阳市凯信达商贸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火灾。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紧急投入63辆车、240人到现场开展灭火救援行动,公安、应急、市政、卫健、供电等联勤联动单位到场开展救援工作。

  研发投入有差距,但中国化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2021年全球50家最大的化工公司中国占据9席,比2020年增加2席,这些中国企业将对标全球最优秀化工企业——通过研发不断扩大产能,获得市场份额与现金流。

  自“二十条”发布以来,随着部分省市疫情数字的攀升,很多地区都进一步收紧了核酸查验要求,对进入商场、超市、写字楼等场所的核酸要求从72小时变为24小时。

  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几天后,它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刁佑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