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来源: 中国汽车报
2024-06-26 09:20:06

  中新社武汉11月29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2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沙洋城河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水坝”遗存。专家推测其用于旱季供水、涝季排水,相关发现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治水智慧,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区域差异提供了关键样本。

  据了解,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年—4500年。

  从201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 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北部、西部区域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城河城址依水而建,但城址与城河支流间有高岗相隔。此次考古,在遗址城外泊阳湖、邓关台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

  城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军接受电话采访时介绍说,“水坝”遗迹横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长260米,西最宽处为39米,地面可见最大高度为6.5米。

  综合前期勘探信息推断,“水坝”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在北部区域形成蓄水区,水资源借助北部岗地的人工沟进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

  彭小军表示,屈家岭文化时期,水利功能分解于不同聚落中,这些聚落共同构成了江汉平原治水体系。城河遗址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呈现出史前水利社会的“江汉特征”。(完)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代表性传承人、温县四大怀药协会会长康明轩,大半生都在和铁棍山药打交道,对这片垆土里长出的“土宝贝”再熟悉不过。

  四是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毫不放松抓好生猪生产,扎实做好粮油、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产销衔接,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群众带来的影响,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中华文脉薪火相传,文物人才持续聚集,考古事业不断赓续。

  <strong>XBB病毒致病力没有出现明显增加</strong>

  即使跌跌撞撞,却总有站起来的勇气——这也是此次选择《倔强》这首歌的原因。

  冯远征建议说,应加强民营剧团在市场恢复期的帮扶。各级文旅部门配套研究特殊时期鼓励、扶持和补贴政策,加强对民营剧团复工复产的针对性指导。各级文化艺术基金设立“恢复期”民营剧团资助项目,专门用于帮助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困境的民营剧团。同时,设立专门的“民营剧团帮扶基金”,明确政府扶持导向,为民营剧团在创作、场租、剧目推广等经营环节,提供扶持性、保障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使其成为民营剧团发展的助推器。

黄琼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