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13 16:23:38

  【文化评析】

  作者:杜羽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修文,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修文的意义不仅在于 保护、整理典籍,而且在于研究、利用典籍。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到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再到清代乾嘉诸儒的考据训诂,时代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对传统典籍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永乐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期待。过去,获取文献不易,许多大型文献的编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借阅古籍的便利度远超过往,不少古籍还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电子版,“包括宇宙、统会古今”不应再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型文献编纂的重要目标。新编大型文献项目更应体现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探索,成书的形式也未必只是动辄几百上千册的纸质书,还可以是易于传播、检索的电子版、网络版。

  当代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万般光彩,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典籍润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据了解,当天上午,中国救援队接到当地居民求助,称现场一处5层居民楼废墟中可能还存在生命迹象。中国救援队立刻派出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器前往该地点展开侦查,救援队发现被困人员并确认该名男子生命体征稳定,随即召集队员使用破拆工具展开救援。最终,经过中土双方救援队共同努力,于当天下午3时30分成功打开生命通道,将这名被困男子从废墟中救出。(完)

  宋永存“火”了,火到让他不知所措。

  今天,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迎来春季新学期。这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师生首次大规模集中返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即将全面恢复,充实而丰富的校园生活即刻“重启”。

  记者了解到,黄景禧不仅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取得内地执业资格,还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批港澳籍仲裁员。

  记者从部分网络平台工作人员处获悉,一旦有人举报,有用户使用假照片或者假身份实施诈骗,平台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封号等处理,但是甄别用户发的照片是否是本人、以及发布修图的目的,多数平台无法完全进行有效干预。

  现实生活中,靳东遇到过不少像唐尘一样遭遇环境变化、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其实第二句更符合我们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

林良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