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开启夏日转场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15 10:03:08

  中新社赤峰6月14日电 (奥蓝)14日起,一场浩大的游牧迁徙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上演。未来4天,1200余户牧民、12.8万头(只)牲畜从冬营地定居点出发,分期分批沿海哈尔河、苏金河、达拉尔河及其支流,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6个夏营地同时进发。

  巴彦温都尔苏木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于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蒙古族特色的草原游牧系统。这里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森林、灌丛、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牧民保留着区分冬营地和夏营地、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当地政府在沿途设置了3个卡口,用于清点入场牲畜数量,保证夏营地内草畜平衡。14日是转场第一天,凌晨3时许,已经有牧民在卡口等候。

  清点数量、核对通行证、放行……阵阵细雨中,一切井井有条。大部分畜群边行进边吃草,牧户们有的骑马,有的骑摩托,有的开车,还有的徒步,与牲畜一起匀速前进。沿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牧户席地而坐,休憩进食。

  “等去了夏营地我们就轻松了,牛羊对那边很熟悉,几乎不 用操心。”白音察干嘎查牧民赛毕力格是“80后”,和两户邻居早上4时赶着牛群出发。记者在卡口见到他时已近11时,35公里的转场路刚走一半。“3家一共80多头牛,每年都一起走,大家互相照应。”

  之后直至9月底,牧民们将在夏营地“安营扎寨”,牧牛放羊。夏营地的百万亩草场都在生态红线内,不允许建房屋,家家都扎起蒙古包。不少人家的蒙古包在迁徙前就已提前扎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内蒙古广袤草原上,大部分牧民选择定居生活,但仍有不少牧民保留着游牧迁徙的习惯。日前,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场60户牧民、2万头牲畜的转场刚刚结束;1天后,百公里外的通辽市扎鲁特旗又将进行一场500余户牧民、5.8万头牛的转场活动。

  “这里牧草丰美,视野辽阔,很适合牲畜过夏。”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白音布日德嘎查牧民嘎础拉日前和家人带着200头牛、200匹马、2000只羊完成了70公里的夏日转场行动。“我们巴尔虎蒙古族有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我开始经营畜牧产业后,也延续着这一传统,这都是为了草原能保护得更好。未来,草更绿,水更清。”(完)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投资工作将重点聚焦“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城市内涝治理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建设。

  毛宁:我愿强调,中方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发展中美关系,同时,我们坚定不移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部分企业提出,商业设施外立面装修改造办理规划许可存在专家论证环节多、时间长的问题,本市也将明确论证时限,合并市区两级专家咨询论证;针对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标准执行不统一,多次整改、反复核验的问题,本市也将加强验收标准解读和对现场验收人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告知整改要求和整改合格标准。

  越是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越要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回首过去一年,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态势更加显著,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宁德1月30日电 (林榕生)“在我眼中的宁德,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加纳福建商会常务副会长、加纳新世纪矿业服务公司董事长钱世浩30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对<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说。

  “熟悉的烟火气回来了。”2022年末开始,多地竞相包机“出海”抢订单、餐饮旅游市场逐渐回暖……从升腾的烟火气、复苏的忙碌劲中,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黄玉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