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对气候危机要意识到“危”,更要看到“机”

来源: 人民网
2024-06-12 10:37:49

  中新社海口12月22日电 题:专家:应对气候危机要意识到“危”,更要看到“机”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减排降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手段,采取相关行动会增加生产生活成本吗?2023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21日至22日在海口召开,参会专家说,面对气候危机首先需充分意识到“危”,更要看到其中的“机”。

  即便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呼:“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在樊胜根看来,公众对气候变化的“ 危”依然认识不足。

  “稻米是全球约40亿人口的主粮,但稻田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作物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一半。”樊胜根说,如果农民、政策制定者等充分认识到农食系统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推手,那么间歇灌溉、秸秆离田等非增产但减排的技术,会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减排潜力。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认为,面对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国内需求不足等不利局面,“双碳”将在中国创造新的需求,蕴含着新的商业机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

  招商银行今年9月发布《“双碳”背景下可持续金融报告》预计,“双碳”将按“双新”(“新能源”与“新电气化革命”)的趋势推进,同时伴随着新型节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森林碳汇的不断建设,碳中和或可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其间累计可产生约160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需求。

  “普遍认为地球气温升高了1.3℃左右,其中二氧化碳贡献0.8℃,甲烷贡献了0.5℃。”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执行委员会委员兼OGCI昆仑气候投资基金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爱国说,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温室效应远远高于二氧化碳。

  <strong>科技驱动 持续创新韧劲十足</strong>

  医疗机构是阻挡疫情的“防波堤”,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主力。吴延虎表示,近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患者数量成倍增加,医护工作者冲锋在前,主动克服自身困难,在最困难时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守护民众生命健康,展现了“白衣卫士”的形象与担当。

  李浩目前正在研究超导单光子探测器,他们研制的探测器的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不久前所研发的上百个器件也在光量子计算上得到了应用。而让李浩觉得最酷的事情就是,“把我们真正自己做的东西,用到国内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上。”

  数据指出,2022年在香港新成立的本地公司总数为104120间。截至2022年年底,根据《公司条例》注册的本地公司有约139.16万间,比2021年增加16506间。

  <strong>多数省份GDP目标高于5%</strong>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9日至15日对西方七国集团(G7)五个欧美成员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了开年访问。其间,岸田文雄与英国首相苏纳克签署了有关双边防务与安全合作的《互惠准入协定》,实现其上任以来首次访美,与美总统拜登举行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宣扬所谓“印太战略”中的日美同盟的重要性。

吴奕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