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面朝大海向“新”而行

来源: 新浪新闻
2024-06-02 12:58:23

  岛滩湾相拥,山海城相连。走进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远眺是蔚蓝的海,环顾是满城的绿,万物竞发,生机勃勃。

  傍海而建,向海而兴。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年来,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西海岸新区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布局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奏响了经略海洋的时代强音。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用科技唱响“现代渔歌”

  5月的黄海进入伏季休渔期,但西海岸新区刘家岛村的渔民刘光华并没有闲着。每天早上,他都要开船来到西海岸新区的薛家岛海域,“细耕”自己负责的一片海上养殖网箱。

  苍茫的海面上,一排排网箱整齐排列,一艘艘养殖船往来穿梭。这里是青岛市石雀滩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鲁海丰海洋牧场),是青岛最大的海洋牧场。

  在鲁海丰海洋牧场的监测室里,通过海底实时画面,不仅可以看到上层养海带、中间养贝类、底层养鱼虾的立体养殖网箱内部景象,也可以看到海底的温度、盐度、深度、叶绿素以及溶解氧的数值等实时数据,助力渔民养殖。

  “我打鱼这么多年,前20年是赶海捕鱼,近十年是耕海放鱼。我是亲眼见得这片海环境变好了,渔获更多了,渔民的生活也更安稳了。”刘光华说。

  鲁海丰海洋牧场,是西海岸新区创新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的一个窗口。

  围绕水产种业、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群。截至目前,新区共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16个,总面积7200余公顷,投放各类人工鱼礁120万空方以上,鱼类、藻类、贝类等海洋生物资源明显增多,海洋基础生产力比十年前提升了六成多。

  昔日过度捕捞形成的近海“沙漠海洋”,如今已经变成了良性循环物产丰富的“海上粮仓”。

  过去十年,西海岸新区努力打造渔业现代化的示范样本,建成我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国信1号”等深海养殖“重器”出坞,实现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蓝色种业”,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培育出“参优1号”等海参、对虾新品种,大大丰富了百姓的餐桌;创新改进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延长完善现代渔业全产业链,一座现代化的深蓝渔港正在胶州湾西岸快速崛起。

  “智造”海上大国重器

  近日,由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顺利交机,成为西海岸新区海洋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成果。

  中船发动机所在的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目前集聚了100多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以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以低速船用发动机、曲轴等为配套的完整船舶海工产业链。

  在中船发动机的总装车间,巨大的曲轴上装着一人多高的齿轮,如同一座四五层楼房、重达900多吨的发动机排成一列,数十米长的龙门架吊着几十吨重的基座从空中飞过……场面蔚为壮观。

  “中国的造船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关键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船舶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领域。给国产船装上自研发动机,是我们奋斗的方向。”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光伟说。

  产业振兴,科技先行。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先后引进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船集团民船中心等涉海大院大所引领科技创新,各类涉海创新平台数量突破180家,通过建立健全更为精细的“链长制”工作机制,力促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提质增效。

  依托新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集聚的科研力量,中船发动机近年来在应用研发、工艺研发和国产化替代研发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陆续推出了液化天然气双燃料低速机、甲醇双燃料低速机等低碳燃料发动机产品,并将于2025年交付国内首台氨燃料主机。

  十年间,西海岸新区聚力高精尖,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陆续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液化天然气模块化工厂等,一大批海上“大国重器”从这里扬帆起航,走向世界。

  布局海洋医药产业新赛道

  “经略海洋,从一棵海藻做起。”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的海藻生物科技馆入口,有这样一句话。

  在过去十年间,明月海藻集团通过深挖海藻科技价值,从基础的海藻酸盐传统产业,转型延伸出海洋健康食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海洋生物肥料等新兴海洋产业,从一个面临生存困境的传统海藻加工企业,蝶变成为青岛制造业的新星之一。

  “过去海藻产业主要就是做食品和工业原料海藻酸盐,利润低而且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活下去,必须向中高端市场开拓。”明月海藻集团副总裁张德蒙说。

  在海藻生物科技馆里,一个个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瓶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从天然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纯海藻酸钠,可用于开发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衰等重大疾病的高端 医疗器械产品及生物医药制品。

  从生产工业原料到涉足医药健康产业,明月海藻通过持续创新,有力地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国外企业基本垄断了超纯海藻酸钠的生产。”张德蒙介绍,2018年起集团开始了相关工程技术自主创新攻关,2020年国内首条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建成投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为下游相关企业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从一棵海藻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是西海岸新区发掘新优势,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项目集聚,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贸易于一体的海洋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条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依托海洋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生物医药倍增计划,新布局启动建设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专业园区,为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撑支持。

  向海问药,打造“蓝色药库”。从开建全国唯一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到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中药生产基地;从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开展临床试验,让广大癌症患者看到希望,到国内首个多模块自动化集成测序酶试剂生产基地投产,西海岸新区已经成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高地。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西海岸新区不断前行。

  在熟悉韩国历史和国民心态的中韩学者看来,近代以来韩国成功构建了单一民族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历史教育、经济发展、政治转型和文化振兴等建立起了高度的民族尊严、自豪感和优越感。当一些韩国人认为其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遇到来自中国崛起的“挑战”时,遂产生了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在前些年“韩流”盛行时期,有韩国学者表示,韩国主导亚洲潮流的趋势让中国产生了“危机感”。而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影视剧、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平台在全球越来越受青睐,韩国民众的心态也出现变化。加上在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问题,都加大了韩国民众的对华误解和误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

  据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8%,而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2%,并产生积极外溢效应。“中国经济正在强劲复苏,这不光对中国意义重大,对全球也同样重要。”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CDF年会上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1/3,甚至超过1/3。

  “闫学会在被留置前期,对抗组织调查,采取了许多极端的方式,如装疯卖傻、撒泼耍赖等。这种表现反映出她在被留置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被留置后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抵抗到底,就不会被查实。”办案人员表示,为了对抗调查,闫学会处心积虑试图负隅顽抗。

  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近日表示,韩国对华贸易大规模顺差的时代已落幕。詹德斌认为,随着中韩技术优势缩小,韩国对华贸易逆差将越来越大。此外,韩国近年来进口的上万种商品中,有1800多种特别依赖中国,其中镁、氯化钙、尿素等的依赖度都在90%以上。他发现“中国风险”一词开始被韩国社会广泛使用,要求减小对华贸易依赖的呼声也有所增多。

  伴随密集脚步声的还有大量投资项目。4月6日,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拓展A320系列飞机的总装能力,使其在中国的产能翻一番。

吴家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