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外媒:中国的又一次胜利,又一项壮举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27 04:45:51

  中新网6月25日电 北京时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多家外媒第一时间报道这一消息,认为这是中国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一项真正的技术壮举,标志着中国一系列探月任务的又一次胜利,中国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一项真正的技术壮举”

  嫦娥六号任务全球瞩目,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也为此兴奋不已。“世界首次”“历史性的”“伟大壮举”等成为外媒报道的关键词。

  英国《卫报》称,中国成为第一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带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一个里程碑式成就。

  “这是中国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卫报》援引英国莱斯特大学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科学教授马丁的话说,“从月球上采集任何样本都是困难的,在通信特别困难的月球背面这样做,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没有迈出的一步。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壮举。”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嫦娥六号返回器返回地球,成功完成了月球背面采样的历史性任务,是中国太空计划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指出,在谈到中国迄今为止在月球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功时,美国行星地质学家认为,这“非常出色”。

  世界科学家的“多年夙愿”

  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今后的分析结果备受关注。

  “月球背面的样本对于了解月球的起源和历史是不可缺少的。这对研究人员来说,是多年的夙愿。”报道援引千叶大学专家的话称。

  CNN援引专家的话称,这些样本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科学家回顾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探索月球。

  《纽约时报》表示,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样本,可能为月球和地球的 起源提供线索,这是中国探月计划的最新成果,显示出中国航天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标志着中国一系列探月任务的又一次胜利。

  CNN关注到,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对从样本中收集到的信息寄予厚望。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外媒称,科学家们对这些来自月球的样本感到非常兴奋。

  中国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外媒关注到,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北斗”组网,中国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

  《纽约时报》、BBC、日本广播协会(NHK)等多家外媒,对中国在探月史上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进行了回顾。

  BBC称,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NHK则在网站突出位置报道了嫦娥六号任务取得的圆满成功。报道对嫦娥六号任务的科学目标及难度做了介绍,并回顾了嫦娥六号探测器先后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工作过程。

  《朝日新闻》报道指出,中国继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又成功进行了取样返回,中国已在月球背面探测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不过,另一套位于复兴门外大街的“老破小”,单价为14.1万元,与该区域14.87万的均价有不小差距,由于该小区一向成交活跃,这样的降幅也堪称“捡漏”。但今年5月以来,交易频率显著降低,这套总价775万元的“捡漏房”挂牌一周,未能出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调查专家组组长张建云曾在2022年一次分享中提到,受地形、气候影响,华北平原是暴雨洪涝的敏感区和多发区,未来极端天气将增多。多位专家称,此轮华北极端强降雨背后,暴露出北方城市应对极端天气仍缺乏经验。

  冲突双方,当然都容易激动,容易放大国际社会的一些反应。其实,无论俄乌,更该看到,包括沙特、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非西方成员,在劝和促谈。我们没有向冲突双方提供武器,也没有偏袒哪一方。这一点,与北约完全不同。

  在海叔看来,德国的“红绿灯”政府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就如同梅洛尼担任总理的意大利政府,高喊着口号要不再与中方延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如果光是当着拜登的面唱唱美式高调,其实根本不是个事。

  中时新闻网报道称,3日上午,屏东县满州乡九鹏基地爆炸意外共造成4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分别为全身85%、50%烧烫伤,意识清楚,目前送往医院抢救中。详细原因还有待调查。“中山科学研究院”称,3日上午进行火药余料销毁,不明原因发生大规模燃烧,共4人被烧烫伤,目前正送医治疗。

  程晓陶分析说,涿州如果在通知蓄滞洪区民众转移时,告诉大家,北拒马河上游洪峰流量达到6000多毫米/秒,是“7·21”的两倍多,可能大家的警觉性会不一样。此外,他补充,日本在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时,还会制作避难转移图,细致到告诉人们,如果当地被淹,该去哪个避难所,一些路会被淹,走哪条路更安全。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甚至在日常公布给大众去学习,但国内在这一点上目前还没有这么精细。

李俊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