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我们的节日”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26 19:13:03

  中新网攀枝花6月7日电(王鹏 汤雁)7日上午,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传来歌声。循声而去,只见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居民正齐声唱歌。眨眼间,又来了一群居民,围着空地跳起了传统打跳舞。忽然,几只大红“狮子”跳跃着来到人群中,不断闪转腾挪。而不远处荫凉的大树下,还有很多居民在打油茶、包粽子……

  端午节即将到来,眼前融合多种民族文化的民俗活动,实在令人感到欣喜。在这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移民城市,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各族群众一起庆祝“共同的节日”,成为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攀枝花,是一座文化多元、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三线建设”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在此汇聚,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当地常住人口121.8万人,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10个民族乡。

  “其实在我小时候,刚来攀枝花的外地人就会跟我们一起庆祝节日,这么多年已经很自然了。”52岁的夜金国是攀枝花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一家都住在兰尖社区。在他的记忆里,每逢火把节,各族群众都会围着火堆跳打跳舞,“去年火把节,光我们社区就有近千人参与庆祝。还有人唱歌,有人舞狮,大家聚在一起发挥各自的长处,把氛围搞起来!”

  交谈中,夜金国把“民族团结”挂在嘴边,金句频出,“比如像今天端午节的活动,大家坐在一起,不管你是汉族彝族还是其他民族,坐在一起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说话间,他又招呼着社区的老朋友们跳起舞来。

  当天的活动中,攀钢矿业动力厂退休员工钟金荣一直忙着包粽子,并给记者科普,“四川大部分粽子是三角粽,我们包的粽子是方形,叫平安粽,寓意平平安安!”她骄傲地说,无论火把节还是彝历新年,或者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就是要借这个机会聚在一起,一起跳舞,坦诚交往,早就是一家人。”

  对此,瓜子坪街道人大工委会主任钱林宏介绍,兰尖社区共有居民4291人,有汉族 、彝族、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6个民族。在开放包容的氛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齐聚于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论是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是各民族特色节庆,都是我们共同的节日,居民们都会汇聚在社区内的民族文化长廊共庆佳节,各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中彼此交融,各族居民也在欢声笑语中团结紧抱,成为‘我们’。”钱林宏说。

  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各民族共同欢庆的日子,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平台和载体。攀枝花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融合、双促进,不断提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效,增强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

  “酥油花艺术的珍惜之处在于它必须在冬天用食用油雕制,在严寒中刻画出色彩艳丽丰富的酥油花实属不易。”塔尔寺酥油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藏昂秀此前介绍,因为酥油花艺术传承400余年,均为师父带徒弟手把手传承,制作过程皆为艺僧双手捏制,且指蘸冷水给手指降温,防止酥油花融化。“可见艺僧坚强的信念和刻苦的态度。”

  继兔年央视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中以“桃红”一角惊艳开场后,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又携自己的新作品《如见》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胡杏儿饰演的戴思瑾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生活角色就是“贤妻良母”,但这个角色生活中坎坷不断,她不仅在开场挺着大肚子去酒店里抓奸,丈夫路明磊还突然消失,让她背负上了巨额债务,戴思瑾一边坐月子一边当老板,替丈夫还债,从“贤妻良母”蜕变成为潇洒的“戴老板”。

  “灯会,是传统民俗中的一抹亮色。现代灯会,则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元宵灯会是在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内容,承载和传递历史、文化和情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需要的是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我们的行动、考验我们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有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独特优势、精神力量、重大机遇,必须只争朝夕、迅速行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群策群力、苦干实干,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确定的任务落实下去,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

  “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这是北流乡村规划的理念。他们动员回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民理事会、党员义工、群众志愿者等8支队伍,让群众参与乡村规划全过程,挖掘各村农耕、民俗、家风、家训、非遗等乡土文化,将本地村落民居特色元素运用其中。

黄小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