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模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发展

来源: 浙江日报
2024-06-28 13:39:3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何谓“中文+”?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文+”是高频词,如“中文+中医”“中文+旅游”等。有学者认为,“中文+”是在学生具有一定中文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中文进行其他专业的教学,主观上把中文能力作为首要能力来培养。我们认为,“中文+”的“+”,可解读为“基于”或“应用”,如“中文+旅游”就是“基于中文学习的旅游职业教育”或者“中文应用于旅游职业教育”。若把中文能力与旅游服务等专业技能相比较,中文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占主导地位。从教学安排来看,中文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专业技能学习时间更长;从学习顺序来看,前期是中文学习,中后期则是实用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学习中文。也就是说,“中文”教育中,中文是重点;“中文+”教育中,“中文”是次重点。

  所以说,“中文+”概念涵盖了“中文+旅游”“中文+中医”等一系列概念,是一种“基于中文应用的跨学科群”命名方式,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现实意义。

  在海外,2020年,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去年3月,中国和泰国教育部门共同创办的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在曼谷成立,标志着中泰双方在中文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为两国职业教育开展全面合作拓展了渠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展望未来,“中文+”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创新可能。对于学习者而言,中文学习更有吸引力,可以从“中文+”的“+”这个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 化。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我们坚信,“中文+”将以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式,释放语言的能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袁礼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李德鹏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编审)

  弗洛伊德事件后,美国国会曾有动议出台《弗洛伊德警察执法公正法案》,旨在强化对警察不当行为的问责,并改革警察的培训和政策。然而,由于党争激烈,法案未能在参议院通过。

  因为靠近土耳其-叙利亚边境,加济安泰普是联合国接收叙利亚难民的第一线城市。当地的住宅楼大多是砖混结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

  有记者提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计划被推迟,中方将如何保持中美关系稳定?

  截至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湿地步伐明显加快,新增和修复湿地约80万公顷。近日,安徽省公布第二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新增包括黄陂湖、瓦埠湖、南漪湖、花园湖、竹丝湖、谷河、东草湖等7处湿地,总面积达2.95万公顷。目前安徽省内已初步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率达51.8%,未来将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打造生态湿地景观。

  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据德国媒体5日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已与乌克兰方面达成共识,西方提供的武器只会在乌克兰使用,不会用来攻击俄罗斯领土。(完)

林家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