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保障车是新能源,夏季达沃斯讲了一个绿色故事

来源: 台海网
2024-06-27 18:00:30

  中新网6月27日电(记者 左宇坤)能源转型的速度,或许比你我想象的还要快。

  6月25日至27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办。论坛车辆保障工作的队伍中,80%为新能源汽车。

  本届论坛中,关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的话题炙手可热,这样一个事实同样得到普遍认可:能源转型的时代序幕已然在全球拉开,而中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面对竞争,电动汽车应“卷”价值

  “网络上‘卷’这个字用得很多,大概他们的想法就是价格竞争。宁德时代最不做的就是价格竞争,我们要比拼的是价值竞争。”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卷”的回应,引发了不少关注。

  中国电动汽车的“一路疾驰”,无疑是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典型代表。在曾毓群看来,行业的价值竞争更值得期待,我们应“卷”创新、“卷”安全、“卷”性能,而非价格竞争。

  同样谈及“卷”,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也认为,汽车行业的“卷”实际上是一种转型的焦虑。但“卷”不应该放在低价上,而是高质量发展上。

  “预计今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汽车市场一向竞争激烈,但竞争应该是良性的,目标是满足各种各样客户的要求,不过现在许多车企着急的是想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万钢认为,车企还是应该把竞争重点放在了解目标客户需求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正被注入更多“互联 网基因”,加速从电动化驶向智能化的新高地,预计未来自动驾驶会呈现井喷状态。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以更好的技术、产品、体验向上竞争出来的。”诸多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制造正向中高端跃迁,在电动汽车等行业处于技术发展前沿,并且拥有规模效应,这使其成为各国发展相关产业时颇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

  面对挑战,仍需合作破除壁垒

  表现亮眼的中国先进产能,自然也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以被称为“新三样”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例,2023年出口便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由绿色和清洁能源产品推动,尤其是电动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和国际事务学教授陈晓阳指出,这引起了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注,因为这些产品可能会影响到这些国家的内部就业和市场竞争,从而引发贸易紧张。

  如其所言,势头正猛的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正在遭遇为其“量身定做”的贸易壁垒。从一些政客大肆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到美国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大幅加征关税、欧盟宣布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这都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不利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指出,当前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的高企,除了与货币和财政政策扩张有关,和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和断裂同样有关。想要使全球通胀水平保持在更合理的位置,想要使科技竞争变得更加良性善意,还是需要更多的合作协调,而不是更多的“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

  “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直言,无论从中国市场的需求还是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产能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大量增加产能来满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能源转型,特别是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面对未来,中国创新与投资会影响世界

  事实上,中国正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刷新“进度条”。从基建、能源到交通、生活,规模庞大的绿色发展增量正在诸多领域渐次形成。

  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一半在中国,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也来自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在过去10年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贡献度超过40%。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

  在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看来,中国新能源装机迅速增长,将给全球能源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电力供应更加清洁、安全、高效、智能,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此外他提到,伴随技术革新,传统火电排放已经非常低,变身清洁能源了。以华能大连电厂为例,这里的很多排放指标都已达到和清洁能源一样的超低排放水平。能源低碳的转型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能源保障,也会为社会提供清洁低碳的绿色环境。

  “中国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良好的政策和明确的计划,以及太阳能、风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能源技术的增长推动的。”世界经济论坛能源转型洞察和区域加速发展总负责人伊斯潘恩·麦伦姆认为,观察中国能源产业下一阶段的创新与投资非常重要,中国发生的事情也会真正影响世界。(完)

  <strong>警惕感冒和新冠病毒“合并感染” 老年人这样预防</strong>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新冠病毒的变种不断地进化,而这也让新冠疫情在全球前所未有地持续了三年的时间。”即将卸任的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日前表示,“这是我最感到意外的。”

  文章指出,中国目前本土流行的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3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中国短期内(3个月)由XBB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

  “虽然现在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目前,仍有一些焊接操作,是人工智能没办法完成的,比方说,一些精细部位的处理和小角度的焊接,只能靠技能熟练的焊接人才来完成。”而这,也是姜俊臣奋斗的方向。

  南北方为何药方不同?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介绍,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和保障健康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寒热之分,东北地区、北方地区当前季节寒冷,表现出来的寒象较重,南方地区湿热之邪比较重。因此在治疗方面,按照中医的群体辨证方案来进行绝大多数患者的辨证。

  在中国香港地区,一直对变异毒株进行严密的监测,XBB和BQ.1几个月前就已经在香港出现,但它们并没有在香港占据优势地位。至今在香港占优势的还是BA.4、BA.5。在日本,BA.5的主流地位也很明显。

周怡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