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放流珍稀特有鱼类 50多万尾鱼“安家”长江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6-18 20:48:41

  中新网重庆6月17日电 (梁钦卿)为恢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50余万尾 鱼17日在重庆市江津区米邦沱码头被放归长江,此次增殖放流的鱼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以及名优鱼类中华倒刺鲃4种。

  当天,由重庆市林业局、江津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2024年增殖放流活动”在江津区米邦沱码头举行。

  本次增殖放流采用切鳍标记、体外标志、内藏可视标志、化学标志等标记方法,按照珍稀、特有种5%,名优种1%的标记率对放流的1.7万余尾苗种进行标记。此外,活动邀请了5位专家对苗种标记、抽样、测量、称重、装车、放流等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验收。

  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表示,在长江十年禁渔的背景下,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十分重要,增殖放流工作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增殖放流的主要目标就是恢复种群,对长江里衰退比较明显的物种进行补充。

  他还介绍,现在放流的种类和数量也更加科学合理。重庆每年都要根据上一个年度水生生物资源的监测情况,来制定下一年的增殖放流规划。“我们现阶段能够放哪些鱼类,每种鱼放多少数量,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的,而且这个规划每年都要进行修订。”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共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0余次,放流鱼类14种共1000余万尾,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400余万尾,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表示,本次放流有助于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

  周广肃认为,目前在制度和规则设计方面,需要对“云办公”模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此外,公司管理的规章制度也要适应“云办公”发展趋势,及时作出调整。

  “没想到小孩子身体会那么柔软,我非常紧张,生怕自己会磕到他。当时小孩睡着了,我一路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姿势,生怕弄醒他,还好他很乖,一路都睡得很安稳。”出生于2002年的张自立坦言,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任务,也是第一次抱小孩。

  <strong>天津市特变电工变压器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工程师 赵文忠:</strong>2023年我们规划对剩余的两个生产车间进行绿色改造升级,实现园区全部车间的绿色升级转型,争取整体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10%以上,同时产能提升30%。

  在江苏南京,铁路南京站15日预计发送旅客14万人次,为应对此次降雪,车站做足准备,组建成立了50余人的扫雪队伍,备齐铁铲、融雪剂、鼓风机等用具物品,随时待命。在进站口、天桥、站台端部等湿滑部位铺设了草垫。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新疆博湖1月15日电 (王小军 刘雨珊)春节临近,1月15日,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迎来冬捕季。

  “看着老乡大包小包的年货,在车站备班的职工会主动来帮忙,让老乡顺利上下车。”陈鲁黔说。

邓柏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