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采的“土”究竟长啥样?带回来需要注意什么?

来源: 中国网推荐
2024-06-07 17:21:20

  嫦娥六号探测器是在5月3日17点27分,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自此开启了历时53天的探月之旅。

  在经历了约5天地月转移轨道飞行,5月8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6月2日6点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了持续约2天的月背采样工作。

  不断“转移” 最终将月球样品送回地球

  月球样品后续将从嫦娥六号上升器转移到轨返组合体的返回器中,不过这可不是月球样品的第一次转移。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都要经过怎样的“转移”传递?在转移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样品会封装在一个像罐子一样的封装容器中,通过不断地转移最后送到地球。

  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 王琼:首先是密封封装的过程,这个密封封装容器是位于上升器的顶部,这是第一个转移过程。

  第二个转移过程也就是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到达轨道和轨返组合体进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同时把这个样品容器从上升器转移到返回器过程。

  第三个过程就是轨返组合体进行月地转移到达地球附近的时候,返回器要再入大气层,最后着陆在地面。

  第四步就是搜救人员完成返回器的搜索回收,把样品容器取出来,进入月球样品实验室,完成样品的采集之旅和回收之旅。

  王琼告诉记者,整个样品返回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保月背样品不受地球环境的影响。

  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 王琼:对它的密封度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为了保证在月球表面的真空环境下采集的样品不会受到地球大气的污染。我们拿回来之后也要在充氮的环境下打开样品容器,就是不希望有地球大气对样品的污染。

  月球采的“土”究竟长啥样?

  嫦娥六号任务已过半,采集来的月壤正等待交会对接,转移运送,那月壤到底长什么样呢?此前,嫦娥五号已经成功取回了月壤,总台记者也对存放月壤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样品实验 室进行了探访,一起去看一看真实的月壤是什么样的。

  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了1731克样品,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解封工作,解封之后的样品进入到了分发和研究的阶段。

  专家告诉记者,嫦娥五号样品有的是从月球表面铲取方式获得,有的是通过钻取方式获得。铲取的样品为我们提供了月球最表层土壤的信息,而钻取的样品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研究月球不同层位的立体信息,揭示月球的演化历史。

  嫦娥六号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周琴:铲取获得的样品,不光细,而且颜色非常深,是因为月球表面长时间遭受了一些太空风化作用,经历了多次撞击事件的影响,反复破碎、撞击冲击作用使得这些岩石的粒度变得非常细,它的平均粒径大概只有50微米左右,跟面粉粒度粗细差不多相当。

  而在这些细如粉末的月壤里,工作人员仍然细心地发现了不少微小的岩石颗粒,他们已经把这些颗粒挑拣了出来,以便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科研需求,来选择申请粉末样品还是岩屑颗粒样品。

  嫦娥六号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周琴:差不多大于一个毫米的岩屑颗粒都挑出来了。当时在嫦娥五号铲取样品里面发现的最大的一个岩屑,大概有1.5厘米,差不多大拇指甲盖这么大。从肉眼上就可以看到,应该是目前获得的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的岩石类型。它是非常珍贵的,能够展开更丰富、更全面的综合研究。(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第三方出行数据APP“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23年春运前半段1月7日至1月27日,全国民航执行客运航班23.7万班次,日均11297班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6.3%,国内恢复至90.3%,其中节前恢复至77.0%、春节恢复至74.8%,旅客运输量达263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1%,其中节前恢复至69.8%、春节恢复至70.7%。

  今年春节,不少人都选择外出游玩,这让旅游和住宿服务业加快恢复。

  1月27日美股收盘,特斯拉涨11%,报收177.9美元/股,为去年12月9日以来的最高价。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44%,有望创下去年7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彭博社称,这是因为消费者乐观地认为该公司已经度过最糟糕的时期。去年特斯拉股价暴跌65%,部分原因是市场担心马斯克会因收购推特公司而分心。

  出发没多久,巡逻官兵就遇到了一处长达60米的“雪梁子”,驾驶员尝试几次都无法顺利通行,由于低温和大风,平时松软的积雪被冻成了坚硬的冰层,很容易造成巡逻车托底或者打滑,官兵轮番接力铲雪。经过近1个小时的挖掘清理,巡逻车终于摆脱险境成功上路,但是随着风力增大,路上的雪梁子越来越多,最终被一处高达2米的冰雪挡住了去路。巡逻官兵们不得不下车,开始徒步前往最终的巡逻点位。

  具体而言,各主要科目应如何复习?

  机会成本的陡增,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影响了基金经理的职业选择。自该消息发布之后,“公奔私”基金经理数量明显减少。

李建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