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洪玉华:菲华文化如何丰富菲律宾多元文化景观?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6-30 11:06:33

  中新社马尼拉6月29日电 题:菲华文化如何丰富菲律宾多元文化景观?

  ——专访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创会会长洪玉华

  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一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华侨华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菲律宾开展贸易,并最终留在这里。他们秉持文化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积极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中西文明由此在这里碰撞、互鉴,对菲律宾本地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近日,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创会会长洪玉华(Teresita Ang See)在马尼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菲律宾文化如何与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菲华文化。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定义菲华文化?菲律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洪玉华:菲华文化是菲律宾文化与中华文化历经数个世纪交流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是菲律宾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菲律宾之前,华人就已经在此扎根,并对菲律宾的语言、饮食和宗教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在语言上,菲律宾他加禄语里融入了许多源自中国的闽南话词汇。例如,在他加禄语中,“bimpo”(毛巾)一词即源自闽南话的“面布”;“susi”(钥匙)的发音与闽南话的“锁匙”相似;而“taho”(豆花)、“toge”(豆芽)和“petsay”(白菜)等词汇也同样显示出两种文化的交流互鉴。

  饮食方面,菲律宾人将中餐融入本地口味,并逐步实现本土化。例如,“pancit”(炒面)这一菜肴明显受到中式炒面影响。菲律宾各地根据地区特色创造出各式各样的“pancit”,如马拉邦炒面等。此外,来自中国福建的春卷也经过菲律宾人的改良,变为既有中式特色又融合菲式风味的鲜春卷和炸春卷等。

  宗教层面,主要体现在菲律宾基督教与中国佛教和民间信俗的融合。一些菲律宾人会在观音像前焚香,并将其称作“观音玛利亚”。在八打雁省,一尊神像可能因同时被视为圣母玛利亚、“观音玛利亚”和妈祖,而受到不同信众群体祭拜,这种融合现象在整个东南亚都是非常独特的。

  中新社记者:这种融合给菲律宾社会带来何种影响?

  洪玉华:菲华群体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华人还带来重要的技术革新,极大地便利了菲律宾人的生产生活。早期的华人移民教会了菲律宾人如何使用水牛耕作,至今,菲律宾人仍然使用“lithaw”这一词来称呼耕地工具,这实际上源自闽南话中的“犁头”。此外,菲律宾早期的印刷技术和制糖技术也都是由华人引入。

  华人的存在为菲律宾本地文化注入丰富色彩,同时菲律宾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华人的思维方式。在对待菲华文化的认识上,我们不需要刻意区分其来源是中国还是菲律宾,因为这些元素已经合而为一。更深层次上,菲律宾文化和中华文化在许多基本价值观上也有所共鸣,比如互帮互助、尊老爱幼以及勤劳奋斗等。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华人社会受到推崇,同样也为菲律宾社会和家庭所重视。

  中新社记者:当前,菲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应对?

  洪玉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许多菲华家庭越发重视让孩子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尽管如此,华社 依然面临着年轻一代可能丧失华人特质的危机

  菲华社区中约90%的人来自福建闽南地区。闽南话是菲华社会的通用语言,有着广泛的使用基础,但普通话的使用环境却相对较弱。语言是连接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纽带。如果失去中文这门语言或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保持文化传统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不仅如此,菲华传统文化习俗正面临一定挑战。尽管菲华青年在结婚时仍然遵循中国的传统民间习俗,如查询吉日吉时等,但他们的婚礼大多依照西方传统进行,例如在教堂举行、新娘穿戴婚纱和面纱等。这种文化融合虽然彰显出菲华文化的独特性,但同时也揭示了保护华人传统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华社需要在教育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激励、引导菲华年轻一代继承并发扬那些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习俗。

  中新社记者:作为挖掘保护华裔历史、促进中菲文化交流的重要华社团体,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在促进两种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洪玉华: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促进菲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988年,联合会开始出版刊物《桥》。该刊物采用英语和他加禄语双语出版,每两周发行一次,从菲华社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打造两种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此外,联合会还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华裔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已出版60本用中文、英文和他加禄语编写的书籍;创立菲华历史博物馆,通过展示华人先辈在菲律宾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让菲华年轻一代乃至所有菲律宾人深入了解华人的起源、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牺牲。这些努力在深化对华裔文化认知与尊重的同时,也有助于强化菲中之间的文化纽带。

  中新社记者:菲华文化如何在菲律宾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洪玉华:菲律宾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典型社会。日常生活中,许多菲律宾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其实都深受华人文化影响,并已融入菲律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菲律宾的传统服装“巴隆他加禄”就受到早期中华服饰的影响;炒面、春卷、烧卖等中华美食现在也成为菲律宾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华人文化已经深植于菲律宾文化之中,使得菲华文化在菲律宾多元文化中始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完)

  受访者简介:

  洪玉华(Teresita Ang See),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创会会长,长期从事菲华历史和文化等研究,曾获首届“中菲相知奖”重要贡献奖,著有《菲律宾的华人:问题与观点(1至5卷)》等。

  2022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这与几年前大相径庭。前几年,随着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开放物流体系和国内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一些淘宝商家也纷纷转战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将淘宝那套打法复制到了跨境电商平台上。不少卖家的感受是,“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可以不夸张地讲,随便抓一把东西都能卖出去。” 

  封关运作到底是何意思?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官网的解释,封关运作是指在海南全岛建成一个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在这一特定区域内,“封关”的概念也可以简称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

  他还表示,主动接受监督,在“聚光灯”下开展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管好自己、带好队伍,打造廉洁政府。

  就在即将启程远赴美国洛杉矶征战WNBA之前,杨力维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谈起了她加盟火花队背后的故事,以及中国女篮走出低谷的点滴。

  因此从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相关维护和修缮工作始终得到高度重视。1960年代,针对洞窟普遍存在的裂缝、坍塌、石雕剥落等问题,率先在第1、2窟采用锚杆牵拉、环氧树脂灌浆粘接和传统加固技术进行试验;1973年,周恩来提出三年修好石窟的目标任务,随后大规模的抢救加固工程展开,基本解决了洞窟稳定性问题,最大限度保持了石窟原貌;1990年代,“八五”保护工程通过降低和硬化窟前地面、修建第7、8窟保护性窟檐及山顶防水排水设施等综合手段治理水害,取得初步效果,2002年防水工程启动,历时五年解决了西部窟群的严重渗水问题;2012年起,五华洞危岩加固、彩塑壁画修复、地面雕刻遗址展示、保护性窟檐建设等又陆续完成。

张佳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