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阿拉善SEE气候周圆桌论坛:青年力量如何参与气候变化

原标题:实录|阿拉善SEE气候周圆桌论坛:青年力量如何参与气候变化

正在播放我和单位少妇,榴莲视频丝瓜视频-HgJ2GRvsA-实录|阿拉善SEE气候周圆桌论坛:青年力量如何参与气候变化。

  2024年6月6日-9日,以“全民参与·创新驱动·绿色未来”为主题的阿拉善SEE气候周(下称气候周)在京举办,旨在通过全民参与、多元创新的形式,号召更多力量关注气候问题、促进更多气候行动的实践,向世界讲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推动多方交流与合作。6日召开的开幕上,来自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及社会组织代表等各界嘉宾,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携手向气候友好的未来迈进。作为气候行动落地的生力军,青年人如何成为加速政策与产业对接的“助推器”?在阿拉善SEE青年和创新发展委员会执行主席曾月主持的第二场圆桌会谈上,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赵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素,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教育总监孙海陆,晓丹问到主理人刘丹等4位嘉宾,围绕“青年力量参与气候变化”进行了分享交流。

  以下为发言实录 :

  曾月:非常荣幸主持阿拉善SEE气候周的第二场圆桌对话,回顾历史,我们扎根在实现留住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的使命之际,也在不停地探索、思考和展望未来,如何在阿拉善SEE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下一代优秀的青年人才参与到创造绿色未来的使命中。我们邀请到来自各个行业非常优秀的前辈和嘉宾,他们是来自政策界、学术界、企业界和额青年传播界,聚集在现场,希望共同探讨这样一个重要话题。

  如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是全球性的共识,阿拉善SEE今年也有成立青年和创新发展委员会,希望能够在探讨如何在阿拉善平台上创建更多的机会,让青年之间自由互动、交流、学习。今天现场和线上也有很多青少年在关注阿拉善SEE气候周的开幕式,所以向四位嘉宾提出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针对这一代或者下一代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可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参与到气候行动对培养未来领导力有怎样的帮助?

  赵军:听了上一场对话,围绕企业家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精彩的内容,我们的主题更多的是围绕青年和青少年。前面的主旨报告中提到,现在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和方向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公众的认知、公众的参与,所以从青少年的角度如何促进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这些是未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一点一滴很小的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也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让更多的人理解、认知、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行动,这些是做好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青年甚至青少年的参与,是为未来的成长实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整体素养和能力很好的一种实践的场地。现在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分,需要适应未来的科技和发展,更多的其实是综合的能力和素养,包括思维和眼界。通过参与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能够让青少年的成长适应社会,身体力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点一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作用。

  曾月:刚才赵主任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践,停留在课本上的只是知识层面,阿拉善SEE企业家也是实践在一线最顶尖的,希望能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王素:我们如果从培养青年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来讲,主要有几个关键词:学习、参与、实践和行动。要想培养和建立这种意识,一定需要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青年来讲,整个这样一个过程对他们非常重要。青年和青少年还是有区别的,青年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建设,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建议,可以去做一些有影响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是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和构建的,但青年和青少年有一点区别,就是在青少年期间,今天我们谈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同时进行培养。青年可以真正投身到社会的改变,这种参与和实践行动非常重要。

  领导力其实是比较复杂和多维的维度,但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特征,积极进取、社会责任、价值观以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领导力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无论是青少年还是青年都可以让他们在这几个特征得到非常好的发展。

  曾月:政策是您的专业范围,青年如果有更多的机会可以理解政策的制定,影响社会尤其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现在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模式,全球有11000名员工,纯科研岗位人才2600名,这些不是产业相关的科研人员,而是我们自己的研究院有2600名纯科研人员。我们和全国58个高校有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同时和中科院大学每年有185个硕士和博士的招生点,这些硕导和博导又是研究院的全职员工,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新改革发展的科研项目,也希望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青年领袖。

  最后我想表达的一点是在教育这个事情上大有可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教育更加大有可为。

  曾月:华大和阿拉善SEE缘分这么深,应该成为会员企业,开展更多有趣的项目。

  刘丹:我其实是一个主持人,今天是被主持的角色,感觉调换了一下,有点不适应。因为我一直是采访企业家的,今天是被采访的。其实我也是一个自媒体人,所以想从传播的角度讲一讲如何发挥青年公益的力量。我的角度和前几位不太一样,中国不像国外是从小做起的,比较主动,国内有抖音、头条、短视频和文字,大家每天都在被动接受这些讯息,所以在中国一定要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才能破圈,这也是公益团体、公益协会一直在说的两个字。榜样有两类:

  青年榜样是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在清华做的公益研修班,现在做了两期,第一期请了40位2000万以上粉丝的网红,因为不是网红也是意见领袖,既能够带给正能量,更能够带来公益的价值,所以邀请他们来到清华的公益研修班,告诉他们怎样实现公益,并且把他们的公益力量带给所有粉丝,加起来也有十几亿的粉丝了,后来又做了第二期。年轻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中国的年轻人都是在被动接受信息。

  斗胆地称我们自己为中年人,现在有很多比较火的企业家IP或者公益IP在抖音、微信蝴蝶号上都非常火,如何传达他们自己的公益精神?我觉得是非常可以探讨的。很多人就是拍视频、做公益,但其实传播价值并不大。我们想传播的公益和可持续的力量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周末要去看一看动物,春天要去种树,夏天可能是海洋保护,就是在不同的时期把公益作为生活方式,企业家IP和流量能够和粉丝互动。

  我们把这两种榜样立起来,然后通过榜样的力量把内容发挥到最大化,这样我们的公益力量和价值才能传播下去。

  昨天的烤串节有一位会亲跟我说他们团建就是公益,他们是去种树,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大家团结的力量、同理心能够在公益的活动中展现出来,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方向,整个沟通的能力也在大大改进。企业最开始都是人和人打交道,但当我们想起公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人和社会、人和地球、人和自然,这个格局和视野跟我们做企业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后我们做战略规划,这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也呼吁所有的创业企业都把公益和可持续的价值做起来。

  曾月:刚才四位嘉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享,包括青年榜样,传播破圈,科研学术顶尖科研机会,青年领导力、政策研究,探究、实践以及国际化的传播,青年确实有不同的机会可以参与进来,我们可以从案例的层面看一看有什么切入点创造机会,也能够为青少年交流提供更好的引导。中国宋庆龄青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也有开展很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自然教育项目,今年暑假我也跟阿拉善SEE青年与创新发展委员会落地暑期项目,有没有什么精彩的案例可以共享?

  赵军: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基本情况,这个中心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现在世界范围内由国家层面建立的,专注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国际交流的最大组织和实体,位置就在海淀区玉渊潭南侧,每年参加活动、教育和培训的有超过100万青少年。几位嘉宾都有关注可持续发展要从青少年做起,要从教育做起,中心成立的时间并不长,2017年成立,2019年跟联合国UNV共同推出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国合作项目,这也是联合国范围内提出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后第一次以青少年为群体推动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项目到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五年,我们开展近百场活动,覆盖的青少年国际国内已经超过400人次。

  四天前我们提出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行动,每年向全国遴选优秀的青年,最初是每年50名,昨天我们正式开展这一期的行动计划,一共85名,全国申报超过1000名,我们筛选更多的高校教师、公益组织,包括一些企业青年人才,由我们进行培训去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坊,通过一周的培训,要求每年回到地方开展工作坊的行动,覆盖的青少年不能少于25名,每年至少开展3场。我们覆盖的群体从青少年到青年,更多地引起大家的了解,强调一定要有行为和行动。

  整个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气候行动、生物多样性,完整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课程,学校到中心参与活动,并在我们中心招募学员,最近几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是由小学生、中学生参与气候行动方案的制定,国别之间的讨论,形成行为行动的案例,也有开展生物多样性、各种行动变化的活动,去年和曾月一起带领青少年走进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让孩子们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最后提出十项未来的行动计划,这些都是从青少年一点一滴做起。

  我们在国际交流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气候行动都是各国青少年最直接、最容易产生相互交流效果的话题。我们已经承办五年的中非青年大联欢,上周刚结束,也有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坊,今天美国达拉斯中学“你好,达拉斯”20多名美国高中生在云南,今天赶到北京,其实和中国的青少年进行交流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都是大家讨论最激烈、最热烈的话题。去年我们还有组织中国百名青年赴日,其中的一个团就是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所以有更多的青年和青少年参与,我们的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取得效果。

  曾月:我们一直对宋庆龄中心的孩子非常佩服,能够在很大的舞台上分享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案例,我们明天会有亲少年的专场主题活动,几位优秀的宋庆龄中心的孩子会来到现场与我们分享,非常期待他们的表现。王素主任致力于国际比较教育和未来教育的研究,可以说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领域是具有权威级的专家,您认为教育政策应该如何更加系统性地引导青年参与气候行动?如何跟阿拉善SEE这样的公益组织联动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系统?

  王素: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过去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学校就是学校,学校和家庭会有一些联系,但我们跟整个社会包括校外等等机构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今天整个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的理念变了。过去我们都说三位一体的目标,就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现在更加强调素养导向,马上就要进入人机共存的时代,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大家觉得现在我们要培养的人就应该是能够有决策能力,好的态度价值观,按照原来传统工业化时代标准化的教育形式就已经不再适用了。大家会关注现在应该如何去做?除了原来的学校教育,我们应该更多地增加跨学科体验和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培养素养最最核心和起作用的部分。我们如果要走出去研学的话,必然就会涉及到资源从哪里来。阿拉善SEE这样的已经做了二十年,既有很多经验,也有聚集很多企业和优秀人才,教育政策本来就希望建立生态,阿拉善SEE一定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感觉,阿拉善SEE可以有这样几点结合:无论是企业还是这些看到的机构都有很多课程开发,可以作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基地,同时也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基地。今天我们也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讲的主要是创新,但是作为教育来讲,教育内容是具有某种稳定性的,不会那么新。但是这个新从哪里来呢?一定要有补充进去的,一定要有跟社会以及新的发展更接轨的课程,无论是企业还是机构都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就是从课程研发的角度作为学校课程非常有益的补充。

  学校教育还有面临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过去非常确定,现在大家觉得没有那么确定,就是谁是老师。过去我们觉得肯定是学校在编人员,但现在发现企业不完全是,学校有的时候开100多门选修课,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老师?一定要聘请校外相关的专业人员,可能是来学校,也可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远程。阿拉善SEE有这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将来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校的老师,这些方式都可以让阿拉善SEE成为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月:我们也希望和更多的学校和青少年产生链接,希望王素主任能够长期给我们提供建议和指导。所有华大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是不能坐电梯的,必须要爬到九楼是吗?我们知道华大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年的科普工作,特别是在很多媒体平台做直播,可能和刘丹的工作也有很多契合点,请孙总分享一下,华大在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包括新生的参与到科学,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中,都有什么实践案例?

  孙海陆:实际上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跟今天我们讲的主题绝对有极大的关系,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整个基层学科的基础。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报考专业的时候有四大“天坑”专业,其中就包括刚才讲的两个非常基础的学科。我有一个私心,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顶尖的孩子进入这样的领域,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记得2022年底和北大的王院长聊天,生科院录取分数线已经低于历史系了,而在二十年前我报考的那个时候,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几乎所有985、211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录取分数线都是最高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录取分数线就意味着没有那么多孩子走到生命科学学院,其实这背后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来。

  真正落实的时候,我们有几点想法:兴趣导向就像刚才赵老师讲到的,通过更多元化、多形式的活动,包括花尽心思准备的相关主题活动,吸引孩子进入这样的环境,未来有没有可能顶尖的孩子可以不听爸妈的劝阻,依靠自己的兴趣导向选择专业?要是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有没有可能从指挥棒的角度做一些事情?3月底我和北京另外一位领导汇报的时候也有这样说,去年我们有一个白名单赛事,其中没有任何比赛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或者是以生命科学作为唯一主题的。我们有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学领域,除了这个之外,有没有可能在旧生命科学领域有全国的甚至自己主办的全球性赛事?美国教育部主办的比赛HOSA就是生命和健康挑战的比赛,全国每年至少有超过3000所顶尖的国际学校的孩子参与,MIT十几年前举办的IGEM是以合成生物学,通过工程学的方法处理生物相关技术为核心,去年全球404个队伍参赛,来自中国的队伍201个,全国最顶尖的高校和最好高中的孩子都有参加。为什么中国不能做自己的生命科学赛事?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

  我觉得从兴趣导向到指挥棒导向,如果都做一些事情,肯定会对未来更有帮助。

  曾月:指挥棒和兴趣导向都是两位主任的工作。

  孙海陆:华大本来是在做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我们很重要的板块。大家知道水稻田其实是甲烷气体非常重要的释放,华大基因四年前推出全球唯一一个多年的种粮作物,也在2022年被《Science》评为全球十大科技突破,这是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球农业唯一入选。就像割韭菜一样,这一茬收完再接着长。云南西双版纳种植已经超过九年,产量不衰减,深圳一年两季,每亩产量700-800斤左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不用频繁插秧和耙田,可以解决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我们的理想是这样,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某些地方的料荒在那里放着,超过10%的面积,为什么?年轻人全部跑到大城市,农村剩下的老人和小孩没有能力和体力每年去种两次水稻田,所以可以在这个角度减少劳动力投入。我们在这个领域也有大量的青年学者参与,包括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布隆迪都有大量的农业院校孩子在做这些工作。现在我们也有很多核心旗舰物种项目,很多年轻人都在从事环境保护。深圳在评劳动教育示范校,大家都卷到了什么程度?简单按照2022年课程标准完成种植、收割、简单的处理,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呢?现在正在跟教育集团合作,稻田里捉到虫子进行DNA提取,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什么昆虫物种,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开心,除了和农田打交道,还能够更深入去做基因探索。

  曾月:您提到如何五让更多的人理解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的乐趣,怎样让他们愿意成为有生力量,真正钻研到非常顶尖的程度,甚至可以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物环境层面既定的规范,也许就可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刘丹:今年的地球日,我们团队邀请了1个多亿的粉丝去了一趟甘肃,就在腾格里沙漠旁边,完全是从抖音开始做的。我们是先发起种树的话题,然后就开始Q每一个网红,让他们接受这种挑战,一些是内定的,一些真的是意见领袖接受我们的挑战,真的是到了沙漠这个地方,然后用了一系列的传播手段,包括直播以及跟他们的粉丝互动和投票,谁最后种的树最多,谁能坚持到最后。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手段,最后产生了大量的粉丝和网民的互动。很多人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种的树,不一定是一直在沙漠,但一系列的操作,包括我们的挑战、互动、投票、传播、互动,其实我们完成了一系列沙漠治理的科普。听起来我的这一套操作更加游戏化、娱乐化,但无论是传统的教育科普还是从互联网新媒体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最终想得到的价值和目的是一样的,真正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因为最终传播给了上亿网民,几十万人互动、种树和沙漠治理,也有大量的人了解到原来我国还有这么多的沙漠需要治理,这么多的公益事业需要延续。我们都是同路人,就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形式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做传播。

  曾月:最后也请各位嘉宾对现场和网上观看直播的青年说一句寄语,鼓励他们更好地参与我们的工作中来。

  刘丹:无论是什么样的传播手段,我希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游戏化、线上互动还是现代教育,我们都想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未来。希望大家把公益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做成生活方式的行动和实践。

  孙海陆:就像刚才王老师说的,未来是人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的未来。你的孩子未来不要再选编程,因为AI会替代我们,我们有人机交互,未来的人才需求不再是IT,而是Human Bioloogy。生物学是距离我们关系最近的学科,但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病,没有特效药,必须不断地打胰岛素。2022年引起轩然大波的120万/针治疗癌症,未来有没有可能变成2000元?就靠我们现在的孩子。生命科学在未来会大有发展前景,大家一定要早点进入。

  王素:希望人人都能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行动者以及社会改变的贡献者。

  赵军:听了几位嘉宾讲的,我稍微多说一点。目前我们中心一直在做的就是如何培养未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志趣,就是把自己未来一生的志向和兴趣相结合。我们要从小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科技,认识发展,不能仅仅坐在教室里面进行书本知识的教育,需要了解真实的里阿拉善SEE这个平台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构建、转化、形成孩子的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目标,是要培养面向未来、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养的人才。我们把可持续发展定义到孩子的身上,他们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一项事情。通过更多社会、企业和政府层面的关注,青少年要从自己的责任、单位、行为行动,缔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这里有两层含义,时间上的未来,青少年就是我们的未来,这也是宋庆龄缔造一生的事业,我们会继续传承。

  曾月:以上就是第二场圆桌会议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青年力量,守护青年力量,支持青年力量,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成为阿拉善SEE的一员,成为环保、公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员,也成为缔造未来的一份子。

  刘丹:阿拉善SEE的年轻人明天下午邀请到3000万粉丝的博主在万科有一场活动,专门讨论公益如何去做新媒体传播,诚挚地邀请大家参加。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绿皮车时代,上卫生间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一个不到三平方米的小卫生间里,也能站、坐五六个人。”赵泽强说。/index.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