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主席:“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对我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来源: 人民网
2024-07-08 17:24:30

  中新网悉尼7月7日电 题: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主席:“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对我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作者 顾时宏 王心怡

  “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对我的创作有深远影响。”在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印象、想象与意境:中澳对话展”画展上,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主席大卫·范·纽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此次展览展出了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10位艺术家的38幅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澳大利亚画家创作的中国题材画作,也有融合中国画技法的创作,还有华人艺术家创作的具有中澳艺术融合特点的作品,展示了中澳绘画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欣赏。

  大卫表示:“在此次展览中,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中国文化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我们通过澳中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两种文化对记忆的追溯、中西艺术融合的表现力及思想的深度交锋。”

  大卫告诉记者,他访问过中国20多次,并多次代表澳大利亚参加在庐山举行的国际水彩节。他还多次在中国沿海城市旅居,如苏州、上海、深圳、青岛等地,这些访华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理解。

  在采访中,大卫回忆起他在中国的丰富经历,“每次去中国,我都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深深吸引。黄山、庐山、张家界这些地方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访黄山时,大卫常常爬到山上进行速写,下山后再进行细节创作,“黄山的云雾和山石变化无穷,美景是动态的,在高山之巅,景物的本质悄然变幻。尽管近在咫尺的植物细节依然清晰可见,但整体景象早已在高处的光影中绽放出别样的韵味。”

  在此次展览中,大卫的张家界与黄山系列作品展示了他如何将中国传统水墨的灵动与西方水彩的色彩力度相结合。在他的笔下,黄山的云雾仿佛生动地流动在纸面上,而古松和怪石则在浓淡相宜的水墨中显现出苍劲与婉约。他说:“通过融合东西方的绘画技法,我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让观者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时间的深度。”

  在材料选择上,大卫偏爱使用中国传统墨水、水彩和中国制造的毛笔,还收藏了有着中国龙图腾的砚台。这些工具帮助他精确地表达细腻的艺术观点。特别是他对传统墨水的使用,将黑墨与红墨融合调色,得以得到棕色以勾勒山峰,因墨水纯粹的颜色和与水迅速融合的特性,成为展现黄山朦胧和多变气氛的理想选择。

  在介绍自己的画作时,大卫深入探讨了东西方绘画材料的融合如何增强了他的艺术表达。“我在作品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结合了水墨的延展性与西方水彩颜料的色彩丰富性,形成了具有透明度的色彩层次。”他表示,传统墨水与水彩颜料的结合不仅作为艺术媒介,更完美符合了他想表达的艺术意境,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细腻与深远。

  大卫还分享了他与中国的深厚渊源:“我的舅妈是墨尔本华裔,她与我叔叔在伦敦大学相识。长期以来,我与中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他说,“中餐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中国菜。无论是粤菜、山东菜,还是四川的地方菜,每次品尝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

  大卫坚信澳中艺术交流的意义远超过简单的文化展示。“这些交流让我看到了水彩艺术在两国间的桥梁作用,以及我们可以如何通过细腻的艺术合作来加深彼此的理解,”他说,“艺术是一种无声的对话,它超越语言和国界,连接着不同的心灵。通过这种交流,我们不仅分享美,更促进了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我们作为全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完)

  下一步,湘江智能将以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量产准入和商业化运营,积极创建国家级智能网联科技孵化器产业平台,将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建设成为技术和产业创新高地,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擦亮智能网联产业新区品牌。(完)

  <strong>“更深层次的腐烂”</strong>

  在福建泉州,除发放一次性稳就业奖补,当地对经当地工信部门认定,采取措施稳定职工队伍、2023年春节当月保持连续生产的重点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以2023年1月份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基数,按1000元/人的标准进行奖补,每家企业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15万元。“两节”期间按每户1000元标准,安排慰问“苦、脏、累、险”岗位职工、节假日坚守一线岗位职工、新就业形态职工及因疫致困职工等群体。鼓励非泉州籍职工的父母来泉团圆过年,对父母来泉团圆过年的部分一线职工家庭按每户1000元标准开展关爱慰问活动。

  驻悉尼总领馆:0295505519

  年轻的许雪高只有无限的热情和闯劲,却没有多少种地的经验。他承包了100多亩地,买来了农用机械,自己摸索着种植水稻。那时,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向村里老一辈请教,学习耕地的“套路”;一得空就跑到县农科所“缠着”农艺师,向他学习选种和灾害防治。插秧、除草、施肥,许雪高天天泡在田里,“晒得像黑炭”。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基于考古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证据,整合了陆上丝绸之路207种作物的传播路线,重点解析了具有基因组学证据的19种作物(青稞、芥菜、莴苣、荞麦、鹰嘴豆、大麦、小麦、枣、开心果、蔓菁、苜蓿、胡桃、西兰花、葡萄、菠菜、苹果、黄瓜、桑树、豌豆)的传播模式。青稞、芥菜、莴苣、荞麦、鹰嘴豆5种作物的基因组证据与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存在显著冲突,资料和数据的不全面(不确定的野生种、不完整的古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记录、复杂的表型变异、有限的种群大小)、不同时期记录的差异以及数据分析技术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大麦、小麦、枣、开心果、蔓菁、苜蓿、胡桃、西兰花、葡萄、菠菜、苹果、黄瓜、桑树、豌豆14种作物基因组学证据与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一致。

李怡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