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牵线”《读者》杂志讲述“世界语”

来源: 北青网
2024-06-07 19:07:09

  中新社兰州2月3日电 题:华侨华人“牵线”《读者》杂志讲述“世界语”

  作者 闫姣

  有“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之誉的《读者》杂志,近年来面向全球线上线下推出多版“分身”。杂志借华侨华人“牵线”之力,用真善美的“世界语”,向海内外讲述国潮、丝路和敦煌的故事,引领书香社会的潮流。

  “我一直都是《读者》的读者,后来注意到(杂志)刊登我的文章,累计有127篇。”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分享一段往事时说,有一天她忽然收到来自兰州的信,才得知杂志社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找她,并坚持付给她稿费,令她很感动。

  2日晚是中国北方“小年夜”,在中国各地举办100期《读者》杂志分享会后,第101期首次走进新加坡。通过现场直播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汇聚当地文化、教育及慈善领域众多精英,来自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的留学生,以生动的故事分享了他们在世界各地阅读《读者》的经历。同时,线上直播和全球《读者》粉丝一起“云朗读”,并为尤今颁发《读者》杰出贡献作家奖、《读者》文化交流大使聘书。

  “大学时期对《读者》情有独钟,几乎每期必读。新加坡甚至有人将《读者》作为教授外国学生的中文教材,《读者》在新加坡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活动参与者丛安说道。

  “《读者》一直致力于打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始终坚持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活动组织者毛雪说,101期意义非凡,它代表读者分享会第一次来到海外,也是中新文化的一次深度交流。

  “分享会现场有很多华侨华人,他们深谙中华文化,又熟悉当地习俗,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犹如‘牵线红娘’,起到积极作用。”读者出版集团读者杂志社副社长陈天竺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坦言,《读者》努力做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

  《读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兼容并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累计发行量超22亿册,读者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几代中国人的“枕边书”。

  “好故事如同‘世界语’,人们可以在故事中分享情感、传递思想,形成共鸣。”陈天竺呼吁,让好故事连接你我,让更多人打开心扉。让《读者》成为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桥梁。

  《读者》致力于借华侨华人聚集优势,走进海外中国人的生活。自2022年起,读者杂志社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将《读者》电子杂志引入Amazon、Apple、Google等国际主流平台,覆盖亚洲、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上销售。

  “《读者》海外版‘国潮’专栏引起华侨华人共鸣;‘丝路号’已推出敦煌号、张掖号;《读者》(敦煌号)计划今年陆续推出英文版、俄文版等等。”提及杂志的“分身”,陈天竺举例说。

  有华侨华人评价《读者》(海外版)“国潮”专栏,“能通过国民杂志了解祖(籍)国文化新动态,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出 的各种‘文化火花’,让我新奇又兴奋

  “确实,开发商经过这些年自有渠道建设,相对也越来越成熟,谈判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如今中介行业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链家之外,还有我爱我家、麦田等中介机构,58安居客等一些流量平台也在转向线下,字节跳动旗下的幸福里也开始做新房垂直业务,生态已经相对丰富了。”

  针对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国家医保局近日答复,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

  最后,广式早茶中半透明皮子的虾饺,一般不太算作饺子,它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明代高濂的《饮馔服食笺》中有“水明角儿法”的条目,《养小录》的“水明角儿”基本是同样的内容,下面是后者的制作方法:

  其实中海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渠道,中海方面表示:“我们希望卖房,但要控制整体费用合理。我们年初一般都靠自己销售,也是控制渠道费用,希望能把更多资源合理运用。”

  “每个月22日才能知道上个月的生鲜乳结算价,也就是说,我的牛奶交出去52天了,我才知道它卖出了什么价格。”陈波感到愤懑、屈辱。

  正如我前两天所说的,我总觉得,中国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有一天,我们的春节,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华人庆祝,不是华人也庆祝。

李佩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