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恼人 多学科专家共同揭秘“元凶”

来源: 东方财富网
2024-06-29 10:23:20

  中新网上海6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与呼吸道相通,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出现某些相关疾病时,可能造成口气。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源文主任医师2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消化不良者胃肠道功能较弱,食物不易消化和排空且在胃内存留的时间延长,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并释放出挥发出异味,腐败食物及其异味极易反流,异味经口腔呼出或残留于口腔,便形成了口气。嗳气、饱胀等都是消化不良的表现。

  “造成口气的原因还有肾病、血液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另外,精神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女性在生理期时,也都可能产生口气问题。”陈源文介绍,对于消化科医生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口气与急性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关联,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产生氨和硫化氢导致口气。

  据悉,“气运身动 活力无限”专场上海 健康大讲堂活动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口气多学科联合门诊的3位专家,共同揭秘口气“元凶”。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口腔科主任李静副主任医师介绍,口气分为两种:生理性口气和病理性口气。产生生理性口气的原因包括:食用了有异味的刺激性食物;因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短暂性口腔异味;因夜间口腔细菌过度生长引起。病理性口气根据来源可分为口源性口气和非口源性口气两大类。口源性口气即口腔问题产生的口气;非口源性引起的口气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呼吸道(包括鼻部咽部)甚至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肾病、肺病、胃病等引起。

  李静介绍,生理性口气与不良生活和卫生习惯有一定关系。进食香料、大蒜、洋葱、榴梿等刺激性食物、饮料,吸烟、长期饮酒、熬夜失眠等均可引起生理性口气。因此,要预防或解决此类口气的发生,需要保持口腔清洁、忌烟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李静提醒:“舌背有许多沟裂和凹陷,食物、细菌、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都可在舌背堆积而引起口气。因此,在发现自己的舌苔很厚或颜色很深时,可用牙刷背面的硅胶颗粒轻柔地刷洗舌苔,这对保持口气清新是有必要的。”

  有些时候,即使嘴部紧闭,难闻的异味还会从鼻部散发出来,这是何故?“这可能与鼻、咽部疾病有关。”该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韩朝主任医师解释,“鼻腔、咽部相邻于口腔,鼻腔和咽部的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口气的发生,如:扁桃体结石、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真菌性鼻窦炎等。这些疾病会造成局部自身清洁障碍,造成分泌物和组织碎屑堆积,厌氧性细菌和其他各种细菌生长产生腐败物,随着呼吸散发出异味。”

  韩朝介绍,其在联合门诊中发现,一些成年人的口气是因扁桃体结石所致。由于孩子时期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很容易发生扁桃体炎。扁桃体常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肿大现象,成年后扁桃体开始萎缩,但表面的隐窝有的较深,很容易蓄积食物残渣的成分,蓄积时间较长后就易产生局部的腐败和感染,从而导致口腔内异味。这位专家表示,成年人的扁桃体已经没有多少防御功能,此时通过手术切除,很多成年患者的口气问题在术后即刻就能完全消失。(完)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但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挑战作出中国贡献。

  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医保谈判成功的7款罕见病药品分别为: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富马酸二甲酯肠溶胶囊、拉那利尤单抗注射液、奥法妥木单抗注射液,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曲前列尼尔注射液、利鲁唑口服混悬液。其中,拉那利尤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该病是一种罕见遗传病,主要发作特征为反复发生的局部皮下或粘膜水肿,75%患者在10-30岁期间首次发作。大多数HAE患者的发作无法准确预测,其中,喉部发生水肿时进展迅速,若抢救不及时,平均4.6小时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据统计,我国有59%的HAE患者发生过喉头水肿,其致死率最高可达40%。拉那利尤单抗注射液是全球首个针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可靶向抑制患者体内活化的血浆激肽释放酶,降低患者因频繁且不可预测的急性水肿发作带来的疾病负担。国内外权威诊疗指南均推荐对HAE患者进行长期的预防治疗,从而降低水肿发作频次,保障患者回归正常生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支玉香教授表示,“拉那利尤单抗被纳入医保目录后,中国HAE患者也将有望实现水肿‘零发作’的治疗目标,对此我们非常期待。”

有几个关键着力点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9/55/17908346844196330267.jpg" alt="bqdt" />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快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让运输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杜于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