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展示独特拉面文化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8 05:53:54

  中新网西宁5月3日电 题: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展示独特拉面文化

  作者 陈宗淇

  时值“五一”国际劳 动节,主题为“青海拉面未来可期”的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新千广场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展示区展出拉面成品,可品尝手工拉面,亦有牦牛肉干、甜醅等青海特色美食,相关从业人员“各显神通”,吸引来往行人。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的‘东方庞贝’——喇家遗址曾出土‘世界第一碗面’,尘封4000年,其形态依旧清晰可辨。”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在活动现场介绍说。

  青海拉面品牌众多,该省形成以“青海拉面”为统领,以“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高原姑娘”等上百个子品牌组成的拉面产业品牌体系。

  马丽萍介绍,“青海拉面不仅是青海的美食代表,更是青海民众的奋斗史。青海拉面见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农民依托这一‘特技’,创业奋斗,甚至走出国门。”

  青海拉面产业的故事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青海省化隆县的韩录等第一代拉面人靠一碗拉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拉开了青海拉面产业发展的序幕。

  1982年,世居化隆县巴燕镇庙尔沟村的韩录与妻子在厦门开了一间拉面馆,多年打拼后,青海拉面为人所熟知。再到后来,韩录带领着村里人走出大山。

  如今,以化隆县民众为主体的青海拉面产业已然成为青海省的名片。马丽萍说:“青海拉面产业的发展历程,有增收致富的经济篇章,同时也饱含感人且励志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青海民众的勤劳和智慧。”

  西宁市居民李季润对记者说,当地民众热衷手工拉面,面食文化成为当家主食,“因为工作忙碌,我很少在家里做饭吃,下班以后,随便钻进一家拉面馆,吃完面再喝碗汤,足以消除整天工作的疲惫感。”他说。

  青海拉面如何探索出“三店合一”的道路?

  马丽萍解释道:“在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很多青海拉面店已形成拉面店+青海特产展示店+大美青海宣传店的合体,让各地游客能吃到拉面,更能在拉面店中感受大美青海,在真实又细微之处做到‘青货出青’。”

  目前,青海拉面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店面3.26万家,从业人数近20万人,生产经营性收入达200亿元,行业利润、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均超过青海省平均水平。

  来自江苏的游客刘牟林品尝刚出锅的面时说,“青海拉面很有嚼劲,吃完这碗我还要再续。我已经和现场的一个师傅商量好了,等我感受完青海风景后带上一些产品回江苏。”(完)

  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小胡在泉州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外贸业务员,门槛不低,英语六级是硬杠杠。小胡的工作是用英语给客户写信,为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写商品详情,为国外网红编写在instagram等展示自家商品的文案。

  “我觉得三维动画,如果做得太过于迪士尼的那种表演化,是有悖于中国人表达方式的。我们常看到的三维动画电影都非常夸张,恨不得手舞足蹈。其实,中国人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比较内敛的。但当大家习惯于三维常见的表演后,我认为如果完全去做一个纯写实的东西,会显得很僵。反而是定格动画,它有点像木偶剧,会有一种拙拙的感觉。”在杨木看来,以往的三维动画,包括好莱坞的作品,是强调写实、强调光影的,他认为其并不属于中国传统对于美学的一个理解。于是在《林林》中,能够看到其在空间上、色调上、光影上所进行的尝试。譬如片中,打斗的段落保留普通三维的每秒24帧,而片中的对白戏部分,调成了每秒12帧,“比如说人物的光影,我极少用修饰光,所有的外景几乎都是一盏灯打下来的,而且是一盏非常柔和的灯光。并不像常见的三维有那种轮廓光,把面部的对比做得很强。因为我们中国画其实相对强调的是外轮廓,强调人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光线故意打得很平,强调人物跟背景之间的关系要拉开。”

  今年“春节档”呈现“二超多强”的格局,《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票房表现亮眼。

  近年来,全面建设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航天员长时间驻留、空间站多目标协同、任务关键节点多和重要控制难度高,对飞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增强发展信心最直接的助力。2022年,江苏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和缓税超过4500亿元,给市场主体带来增长的活力。此次42条政策也首先提出"持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加快恢复发展。政策明确,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困难行业和小规模纳税人免征2023年上半年“房土两税”;对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免征增值税等等。

  高山峡谷、戈壁荒野、大漠深处……特战队员在临机设置的情景中开展技战术对抗,过去以磨炼“铁脚板”为主的训练内容,被带有实战背景的战术课目取代。从“极限体能”向“极限多能”转变,一字之差折射核心能力之变,反恐尖刀在突破心理与生理的极限中越磨越锋利。

李宜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