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说 | 马伯庸: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最需要找到古今的共鸣之处

来源: 光明网
2024-06-27 05:04:45

  6月22日晚,“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作家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说,《两京十五日》这部小说就是以明代大运河为主题,讲述太子朱瞻基在15天内沿运河一路从南京赶到北京的故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伯庸说,除了要从文献上寻找大运河的痕迹,也要站在古人曾经站过的地方,看看古人曾经看到的风景,与他们产生共鸣。也正是在寻访的过程中,马伯庸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山东济宁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高点,被称为“水脊”。在缺少引水工具的古代,原本是很难把水翻过这条山脊去的。为了古人的这个巧思,马伯庸特地在小说里加了一段情节 。他笑称,这段情节是“为了这点醋,包了一顿饺子”。

  通过书籍,人们可以完成对古代大运河的想象,但大运河的生命力不止于此。在古代,通过大运河航运,塞北军官能用南方的铁矿锻造兵器,使用沿海的药材疗伤。如今,运河的苏北段,仍然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每年航运量在3亿吨以上。

  马伯庸认为,当普通人都能够通过大运河接触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和物产时,他自然会对国家、对文明产生认同感,形成凝聚力。

  在张聪的印象中,方舱是那种“几千人在一个棚子里,灯光亮到晚上都不睡不着”的地方。但眼前这个颇为不同——“就像公寓一样”,她入住了7号楼8层的一个房间,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室友,也备齐了牙刷、毛巾、烧水壶等生活用品。

  傅聪:不是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近日会见欧方官员时,已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因为这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我还强调,当欧方谈这一点时,<em>他们总是说我们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同时说一套做一套,试图掏空虚化这一原则,对此我们绝不接受。这将导致中欧关系滑坡。挑战中国的底线能走多远呢?</em>

  来凤的夏天闷热潮湿,太阳照着更是暑气难当,张富清却每天戴着帽子。董香彩好奇过:“夏天带帽子干什么?不热吗?”张富清笑一笑:“还是戴着好,不然一吹风就头疼。”他没说原因,这是永丰城一役中子弹擦过头顶留下的后遗症。

  他提醒称,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自己购买、或者居委会也可以给80岁以上的老年人派送简易的指脉氧仪,监测感染的高危人员是否有重症风险;基层医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基本的氧疗,同时给予小剂量的激素、或俯卧位通气治疗,以减轻高级别医院收治重症病人的压力。

  第一,感染期间如果没有出现腿疼腿麻无力等下肢症状,可以对症观察,不必着急来医院;如果轻度疼痛,可以不用药或者外用一些膏药;如果中重度可以吃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止疼。

  钟正生预计,除了会议里提到的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消费外,重点工作可能还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向特定群体发放更大规模的消费券等。

关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