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蜗牛远行记:南湖“致富牛”唤起美食情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16 07:23:23

  中新网嘉兴1月4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华白玉蜗牛养殖基地的一角,烤盘滋滋作响,蒜香黄油香气扑鼻,一道许多食客钟爱的法式焗蜗牛出炉。在中国,70%以上的鲜活蜗牛,从南湖出发,“爬”上了高端酒店和西餐连锁店的餐桌。

  爱吃大白菜、习惯“向上爬”,走进蜗牛养殖房,两侧是两排木头架子,每个架子从上到下,排满了一个个方形抽屉,这是蜗牛们的“单元房”。

  这只“致富牛”的习性和特征,当地养殖户早已了如指掌。

  “蜗牛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养殖房内室温要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南湖区余新镇蜗牛养殖户吴大姐说,为了给蜗牛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养殖房内安装了空调,有些大棚内还专门铺设了地暖。

  蜗牛住进暖气房,是近几年的新鲜事,但南湖区养殖蜗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国人饮食需求日渐丰富,养殖业迎来多样化发展的热潮,彼时,已有农户将蜗牛养殖引进了南湖区余新镇,一传十、十传百,余新镇成了远近闻名的“蜗牛之乡”。

  但正如吴大姐所说,“养牛”是个技术活,入门容易,摸透难,蜗牛产业发展亦是如此。

  近年来,散户养殖、销路分散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推动蜗牛养殖业现代化转型,成为困扰经营者们的新问题。

  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福良,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看到了蜗牛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景,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推动蜗牛精加工,形成集养殖、预处理、烹饪、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

  “从前家里也养过猪,但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殖蜗牛稳定性更强。”吴大姐说,自家从2015年起开始养殖蜗牛,加入了“养牛”合作社,有了技术支撑和销路支持。

  目前,福良蜗牛合作社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蜗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标准”的模式,辐射带动非成员农户数525户,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养殖基地走进“蜗牛加工厂”,煮制、去壳、烹饪、包装……一道道工序在流水线上推进,这里生产的蜗牛美食,将销往多家全球500强餐饮企业。

  “中华白玉蜗牛个头大、肉质细嫩,去除内脏之后可食用部分多。”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强说,与国外蜗牛相比,白玉蜗牛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营养价值更高。

  不同于法式焗蜗牛、洋葱炒蜗牛等“老派”吃法,走向中国人餐桌的蜗牛,也能满足“中国胃”。

  经历“七十二变”的蜗牛美食,不但可以加入酱油、 蘑菇制成酱料包,也能变成开袋即食的香辣蜗牛零食、蜗牛炒饭,用作伴手礼,化为家常菜,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深加工的蜕变。

  谈及蜗牛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张强说,从标准化养殖、现代化深加工入手,他们在努力探索一套规模化、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把这只中华“致富牛”,带向千家万户。(完)

  五年来,贵州省政协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提案1219件;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提案215件;围绕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提出提案289件;围绕完善社会治理改善民生保障提出提案1800件;围绕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提出提案211件。

  记者从主持建造任务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了解到,“珠海云”长88.5米,型宽14.0米,型深6.1米,设计排水量约21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为13节。该船拥有宽敞的后甲板,可搭载多种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可执行海洋测绘、海洋观测、海上巡检及部分调查取样等综合性海洋调查任务。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12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1月12日下午将升级发布寒潮黄色预警。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太原1月12日电 (记者 李新锁)从晋西高原、黄河东岸考古遗址,到晋南地区铜矿、盐池资源,再到晋国称霸的缘由,以及海外收藏的晋系青铜器。青铜时代的山西,为何会有影响深远的青铜文化张力?

  本次特展将持续至3月31日。(完)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介绍,广西医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及时治疗就诊患者、做好居家感染者用药指导等举措,看病民众得到了及时治疗,全区疫情较为平稳。广西发热病人就诊总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最高峰,人数为118537人,随后开始逐步下降。截至2023年1月10日,全区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已经下降至10454人,各市就诊人数均同步呈下降趋势。

王翔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