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来源: 青瞳视角
2024-06-30 23:48:39

  中新社武汉11月29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2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沙洋城河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水坝”遗存。专家推测其用于旱季供水、涝季排水,相关发现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治水智慧,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区域差异提供了关键样本。

  据了解,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年—4500年。

  从201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北部、西部区域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城河城址依水而建,但城址与城河支流间有高岗相隔。此次考古,在遗址城外泊阳湖、邓关台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

  城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军接受电话采访时介绍说,“水坝”遗迹横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长260米,西最宽处为39米,地面可见最大高度为6.5米。

  综合前期勘探 信息推断,“水坝”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在北部区域形成蓄水区,水资源借助北部岗地的人工沟进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

  彭小军表示,屈家岭文化时期,水利功能分解于不同聚落中,这些聚落共同构成了江汉平原治水体系。城河遗址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呈现出史前水利社会的“江汉特征”。(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 黄钰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金华1月12日电(张煜欢)“现在模拟阀冷系统进阀温度超高跳闸,进线开关正确跳开。”近日,随着最后一个阀冷系统跳闸试验的正确出口,四川宜宾至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下称“宾金直流工程”)金华换流站完成为期7天的年度检修,为今冬华东地区电力保供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这条“西电东送”大动脉首次在冬季进行停电检修。

  多地商务部门既往数据显示,消费券发放活动拉动消费效果明显。去年6月至12月,湖北省先后投入12.59亿元财政资金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金额50.46亿元。据天津市商务局测算,天津市本轮投放的1.15亿元消费券,叠加企业、平台打折让利和补贴,预计拉动消费33亿元以上。

  据铁路部门统计,2022年广西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3列,其中下半年班列开行量、集装箱发送量较上半年分别增长53.8%和57.7%,全年累计为企业节约综合物流成本超过一亿元。货物运输品类由最初单一的塔式起重机,增加到现在涵盖压路机、白糖、金属浸出剂、预焙阳极等107种机械、食品和化工产品。越来越多的跨境货物从广西南宁集结发运,有效发挥了南宁国际铁路港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节点作用。

  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院长夏君丽介绍,建院以来,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以服务自贸港建设大局为己任,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渠慎宁认为,未来产业也存在技术不确定性,可能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能不足等问题,缺乏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创新活力。他建议,对于处在孕育期的未来产业,应发挥创新政策功能,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对企业研发投入提供相应补贴。

黄淑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