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倒计时一个月:中国代表团精细备战再争佳绩

来源: 证券之星
2024-06-27 13:57:00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 王祖敏)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7月26日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各运动队正在抓紧最后时间精细备战,各项保障工作也全面覆盖,以助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再创佳绩。

  作为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夺金支柱,中国跳水、乒乓球、举重、射击、体操、羽毛球等“王牌部队”均已进入奥运会前的封闭集训。

  虽然贵为国际体坛“梦之队”,但中国跳水队还从未在 奥运会上包揽过金牌。正在备战巴黎奥运会的中国跳水队将以10名世界冠军的豪华阵容参赛,以期在一个月后改写历史。

  因奥运举重项目“瘦身”,中国举重队的优势被削弱,参赛选手也缩减至6人(男女各3人),使得中国举重奥运夺金压力增大,参赛选手的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举重队教练表示,在奥运备战的最后阶段,中国队将全力解决伤病问题,提高成功率。

  作为中国军团在传统三大球中两支晋级巴黎奥运的队伍之一,2022年获得世界杯亚军的中国女篮备受关注。在大多数运动队选择封闭集训之际,中国女篮却踏上了海外拉练之路。中国女篮主帅郑薇称,希望在与世界强队的交锋中找到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进一步考察队员。

  同样以赛代练的还有中国三人篮球队。据中国三人篮球男队主教练王占宇介绍,中国三人男篮奥运热身的第一站在成都(比赛已于日前结束),7月还将在加拿大和河北廊坊进行两站比赛。之后,球队将到法国训练营进入奥运会前的最后备战。

  在中国军团争分夺秒进行奥运备战的同时,专家团队也为各运动队提供了科研、康复、心理、营养等全方位的保障。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在2022年就启动了科技助力巴黎奥运备战科技攻关工作,今年3月在广东召开的巴黎奥运备战科技攻关会议,明确任务目标,确保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备战新质战斗力。

  去年11月,涵盖61名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备战巴黎奥运会医疗康复专家组”名单出炉。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健全全方位国家队医疗康复保障体系和机制,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聚焦国家队备战需求,确保每一位运动员顺利备战参赛,在巴黎奥运会上发挥出最高水平。

  在中国体操队,多学科专家团队构建了包括机能监控、情报信息、伤病预防、康复营养、心理调控、体能训练、技术诊断与分析等10多个领域在内的科技助力体系,为队伍备战参赛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全方位保障;在中国游泳队的上海集训基地,专门的厨师团队以细致和严谨的态度,全力以赴保障队伍的营养和就餐;在中国乒乓球队,特别组建的心理专家团队,为队员们提供个别辅导和团队活动,助其减压、增强自信……

  对于“资产荒”,秦表示,一方面,与委托客户就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等需求进行深入的沟通探讨,在多元目标下适当调整配置结构,获取期限溢价的同时减轻久期匹配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开拓视野,寻找稳定分红的权益资产配置机会。近年来公司加大了优先股、永续债等的配置力度,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配置,这些举措都旨在努力稳定净投资收益水平。

  “中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在评职称时,理应侧重考察师德修养与教育教学效果。”李灿影认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应将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性评价,而论文可作为加分项。

  而陈嘉伟律师提出,在上述引起网友愤怒的两个案例中,刑满释放人员均是强迫卖淫、强奸等不被社会包容的犯罪事由,有具体的受害者和真切的伤害。

  特鲁姆普此前已经夺得过2011年英锦赛冠军、2019年世锦赛冠军、同年的大师赛冠军,集齐了第一套三大赛冠军头衔。其后的两三年,他虽然并未拿下三大赛赛事冠军,但因为不断有其他排名赛冠军入账,世界排名始终高居前列。在三大赛大满贯的历史上,奥沙利文无疑是“独一档”的存在,迄今已经拿到过7套三大赛赛事的桂冠,仅三大排名赛的冠军头衔就多达21个。在现役的处于世界斯诺克中坚力量的“80后”球手中,马克·塞尔比拿到过一套三大赛大满贯,特鲁姆普也拿到过一次,这次在伦敦,他迈出了自己夺得三大赛大满贯第二循环的第一步。

  挂灯笼、贴春联、大扫除、放鞭炮、做各式各样的食物……一直以来,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新年,在几天时间里,眼、耳、鼻、舌集中地受到了大量刺激,这才有了浓浓年味。尹韬认为:“一部分人,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年俗实践少了,对年味的感知自然就淡了。但今年春节大有不同:与以往相比,今年人口流动更便捷、集体活动更丰富,人们更加珍视和渴望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更愿意主动去实践各式各样的年俗,让身体与春节产生更多联结,为来年开一个好头。”

  今年,除了常规活动,袁长庚还计划在昆明市周边游览、去滇池看候鸟。“旅游算是年俗吗?我认为算,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袁长庚举例说,“十年前,如果有人提出旅游过年的方案,长辈可能会强烈反对。可现在,一家人到一个旅游区度过难得的团聚时光并不少见。‘年俗’二字的关键在‘年’,‘俗’只是我们对生活的安排。这些安排每年也许不一样,但不变的是我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向往。”

赖美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