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商郭晓:“我的青春都在塞尔维亚度过!”

来源: 千龙网
2024-06-25 15:27:06

  中新网北京5月8日电 题:侨商郭晓:“我的青春都在塞尔维亚度过!”

  记者 韩辉

  “从摆地摊到开连锁超市,再到经营中国商城……基本上我的青春都是在塞尔维亚度过的。”郭晓在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感慨地说,“我在塞尔维亚生活了24年,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1977年,郭晓出生在浙江青田,身边许多亲戚朋友都选择出国谋生。毕业后,郭晓并没有选择出国,而是到云南寻找机会,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得益于准确的选址,郭晓在云南的店铺越开越多,越开越大,服装店、冷饮店、甜品店……他在那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9年,远在南斯拉夫转做商品贸易的父亲一个星期打来一个电话,告诉郭晓中国货物的销售情况非常可观,让他也来帮忙。

  “那时我刚20岁出头,就踏上了出国之路,没想到一走就是20多年。”郭晓告诉记者,初到塞尔维亚有些失望,狭小的机场,无趣的工作,和家乡巨大的反差一度让他失去了冲劲。三个月后,郭晓告诉父亲:“我不帮你干了,我要自己闯一闯。”

  凭借自己在国内做生意的经验,郭晓选择从成本低、更灵活的地摊做起。经过长时间走访,郭晓把主营义乌小商品的零售商店选址在人流量大的菜市场门口,“一开业生意就很火爆,两三个月就回本了。”郭晓回忆说。

  打响第一枪后,郭晓花了7个月时间,在塞尔维亚全国各地开了16家超市,大的有4000多平米,小的也有500多平米,逐渐形成自己的连锁超市。

  2003年,郭晓选择转型,他承包了当地一栋两层楼,成为第一个和塞尔维亚国营公司合作的中国人。5000多平米的百货大楼、100多个商店,这个大型中国批发市场在塞尔维亚占有一席之地。

  后来,生意越做做大,郭晓得到了当地主流社会的认可。在机缘巧合之下,公司迁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郭晓被选为塞尔维亚华人商业联合会会长。

  “塞尔维亚首都很多景点都专门设有中文标识;塞尔维亚的大学、高中都开设有中文课……”说起塞尔维亚,郭晓侃侃而谈,“塞尔维亚是我们中国在欧洲的铁杆朋友、铁杆兄弟!”

  郭晓告诉记者,他经常对中国的朋友说,当你走在塞尔维亚街道上,会有很多小孩子向你招手并打招呼:“你好!你是中国人吗?”“这让人感到非常欣慰,所以现在有更多的人爱上了塞尔维亚。”郭晓说。

  2017年1月15日,塞尔维亚和中国正式实施两国持普通护照人员入境互免签证协议,塞尔维亚成为了欧洲第一个对中国公民免签证的国家。

  郭晓说,近几年塞尔维亚的旅游业发展得非常好。对中国游客来说,到塞尔维亚可以轻松地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郭晓还说,其实不止塞尔维亚,经过多年的努力,塞尔维亚周边的国家黑山、阿尔巴尼亚、波黑等国都已对中国免签,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公民免签游的“生态圈”。

  2017年,郭晓听取浙江省赴塞尔维亚考察团的建议,选择回国发展。当年,郭晓就带着团队回国考察,他辗转国内多个城市,最终落户在浙江宁波。

  也是从2017年开始,郭晓开始从事塞尔维亚商品进口。

  郭晓回国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起初想以科技产品作为敲门砖打开中国市场,但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随后,郭晓又将视线投射到食品行业,最终选择以进口塞尔维亚红酒为起点。

  “我们从单一产品已经做到了400多个产品,从单一的国家到现在扩展到9个国家,做到了整个中东欧地区品类最多的进口商。”郭晓告诉记者,随着2023年10月,中国与塞尔维亚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中国对塞尔维亚商品进口的数量和品类都在增长。

  进口很简单,谁来卖?卖给谁?这也是一个问题。2021年,郭晓创建“中东欧之家”品牌。什么是“中东欧之家”?郭晓向记者解释说,“中东欧之家”是一种独特的、具备时尚基因的、可复制的复合型商业模式。

  “中东欧之家”既是咖啡厅,又是国际旅行社,还是中东欧国家商品馆。郭晓介绍,顾客在这里喝咖啡、购物,沉浸式体验中东欧风土人情,我们也提供一站式中东欧旅游的业务,与顾客产生更深层的联系,提高顾客的回购率与忠诚度。

  目前,“中东欧之家”已经从宁波走到了全国30个城市,每个场 馆15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不等。

  “前几年,连塞尔维亚人都怀疑塞尔维亚商品怎么卖到中国,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卖给谁。”郭晓说,但这几年,随着两国经贸往来不断密切,越来越多的塞尔维亚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带来的机遇。

  多年来,郭晓往返于中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积极参与并见证了两国间的多项合作从蓝图变为实景。“前20年,我把青春献给了塞尔维亚,未来的几十年,我要扎根中国,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郭晓说。(完)

  人社部要求下属人设部门集中组织直播带岗宣讲。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分地区、分行业、分领域的集中直播带岗活动,积极宣介重点用人单位发展历程、招聘计划、人才培育、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等内容,做好在线互动、简历投递等服务。

  “事实证明,一次见面真抵得上1000封邮件!”有参加此次活动的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宁波规模最大的肉类进口商——联邦昌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通过这次机会,签下5年内进口2亿美元的大单,该企业负责人说,这次包机之行,坚定了他们“进军”中东欧的信心。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也指出,12月首周,果蔬价格环比上涨,叠加季节性影响,预计12月CPI食品分项环比可能小升;非食品项可能持平,服务价格降幅可能收窄。综合看,12月CPI环比大概率小升,同比可能有所回升。趋势上看,2023全年CPI中枢可能小幅抬升,节奏上前高后低,年初可能有阶段性冲高风险(高点可能上破3%)。

  谈及轨道交通装备集群的优势,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曾形象地说:“在株洲,喝一盏茶的工夫,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

  资料显示,李春生,1961年3月生,早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郑州市第七中学担任教师,1985年到共青团河南省委工作,仕途由此起步。1998年,他出任河南省新县(信阳市下辖县)县委副书记,后历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

  [#专家称新冠肺炎最终会降为丙类丙管#]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的出台,持续提高了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新十条”的出台,各地陆续将核酸检测、隔离、风险区划定等关键防控措施向更为科学的方向调整,关于将新冠肺炎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调整为“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的观点也开始被一些学者热议。将施行近3年的新冠“乙类甲管”回调至“乙类乙管”时机是否成熟?新冠肺炎降级为“乙类乙管”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彻底回归正常生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是否调整取决于我们对病毒特点的科学认识是否达成共识,对于回归正常生活,我们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黄美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