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学生用5分钟短片讲述蒙文春联背后的“铸牢”故事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6-02 03:30:09

  一只羊角是蒙古族小男孩巴特尔手中的“笔”,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的雪地,则是他的“纸”。站在这张白茫茫的纸上,巴特尔正学着写下一副“蒙文春联”……

  这一画面来自名为《春风吹又生》的5分钟短片。不久前,这部由华中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拍摄的短片,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的最佳作品奖。

  全片以“蒙文春联”为线索,讲述了12岁的巴特尔向蒙古文书法传承人巴音达拉学写“蒙文春联”的故事。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近年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出现了不少新内容,贴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在博州,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欢贴蒙文春联。巴音达拉介绍:“很多 蒙古族牧民认为,门口贴上蒙文春联会更有‘家’的感觉。”每逢过年,巴音达拉便用蒙文书法设计出不同的春联,送给当地的农牧民。他还利用周末在博州青少年宫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免费的蒙文书法课,教他们写蒙文春联。

  这件事引起了从武汉来的支教学生们的兴趣。“我们的服务地是有着35个民族的城市,援疆支教让我们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知识,但同时,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在滋养我们,所以我们想把看到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短片导演余典说。

  在拍摄短片的过程中,支教的学生们一次次被感动:阿丽腾阿姨临时改变家庭活动,只为给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巴音达拉老师开着随时会陷入泥地的二驱车,也要坚持接送摄制组……

  短片中,扮演巴特尔的小演员银子贺来自多民族组成的融合家庭: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蒙古族人,姥姥、姥爷也是蒙汉结合。据悉,在博州,和银子贺一样,蒙汉结合的“多民族融合家庭”还有很多。

  “石榴千房同膜,是友谊、团结、亲密无间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显化,也是我们拍摄《春风吹又生》这部短片感受到并想与大家分享的。”余典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此外,2023年海外通胀较快降温,也不支持国内CPI在今年出现大幅上涨。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称,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或将进一步下滑,通胀压力有所放缓,但仍可能显著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需求降温与油价增速企稳,是2023年通胀回落的大背景。

  同时,CES上很多海外企业家认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中国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专注于研发全自主送货机器人的美国科技初创企业Ottonomy的首席执行官里图卡尔·维贾伊表示,该公司密切关注中国智能机器人企业的创新解决方案,因为中国机器人市场很大,而且竞争激烈,<strong>中国公司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方案上有很多开创性成果</strong>。

  中国不断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保证公众的药品供给,增加医疗设施。

  “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肯定存在侵权行为涉及的具体行业和业务,因此知识产权服务业一定是需要和行业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能更好地保护行业的创新性。”王鹏表示,此外,事业单位由于具有公益属性,在知识产权维权问题时,如果与知识产权服务业相结合,将更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一方面能给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能给机构研发人员带来更好的收入。

  元旦之后,在连续晴暖的好天气里,人们出游意愿加速恢复。众多“阳康”奔赴主题乐园给自己一个奇幻之旅。

  不过,随着旅游行业的回暖,从业人员的回归,这样的情形将在2023年迎来转折。

吴新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