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刘华伟:一件宋代玻璃瓶如何见证中西文化交融?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6-09 01:46:11

  中新社合肥12月19日电 题:一件宋代玻璃瓶如何见证中西文化交融?

  ——专访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刘华伟

  中新社记者 张强

  安徽博物院院藏的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是一件中世纪伊斯兰玻璃器,具有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外文化互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了解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窗口。

  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包含了哪些显著的历史信息?中国玻璃史为什么在世界玻璃史上独树一帜?近日,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刘华伟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包含了哪些显著的历史信息?

  刘华伟:这件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是1971年1月考古发掘出土于安徽省无为县无为中学内一座毁废的宋代佛塔地宫内,同出的还有《宝箧印陀罗尼经》卷、景祐三年(1036年)祈愿木牌、景祐三年手抄佛经、黑漆盖罐、铜镜、铜钱等各类文物70余件(套),其中多件文物特别稀有和珍贵,是安徽佛教文物的一次重要发现。

  宋代蓝色长颈玻璃 瓶是宋代中国与西亚地区相互交流的实证。

  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口径4.6厘米,底径7.5厘米,高12.2厘米,样式为敞口、细长颈、平肩、直腹、平底。瓶体呈透明的淡蓝色,玻璃体内见些许气泡,通体磨刻几何纹饰。

  从器形和几何纹样看,这件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为10世纪伊斯兰玻璃器的流行样式;从制作工艺看,它采用无模吹制法成型,器身采用打磨、抛光技术装饰几何花纹,呈现出明显的伊斯兰玻璃器制作工艺特色。因此可以推测认为,这件玻璃器应是由西亚伊斯兰地区传入安徽地区。

  中新社记者: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有哪些未解之谜?讲述了哪些丝路故事?

  刘华伟:1969年河北省定县静志寺地宫中出土了两件细颈刻花玻璃瓶,与无为宋塔出土的蓝色玻璃瓶器形非常相似。

  同时,静志寺地宫出土的《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记载,银塔内有琉璃瓶二,小白大碧,两瓶相盛,水色凝结。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包括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在内的此类细颈玻璃瓶可能为伊斯兰香水瓶。

  玻璃器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珍贵的,特别是舶来玻璃瓶,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具有纯洁和洁净的美好寓意,因此常常作为礼佛用器,在中国考古发掘的玻璃器中,有近一半是出土于寺院塔基中。佛教《陀罗尼集经》中,也归纳供奉佛堂上的五类必备品为: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

  在佛塔塔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供奉舍利子的容器。唐代喜欢用玻璃做成舍利瓶。一套完整舍利器——石函里套铜函,铜函里套银棺,银棺里套金棺,金棺里装玻璃瓶,玻璃瓶里装舍利,这套做法还流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浙江的一些地区,曾出土过与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同时期、同类型的玻璃器。安徽毗邻浙江,所以业内研究者认为这件宋代蓝色长颈玻璃瓶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浙江,再传至安徽,而不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

  近几年,江苏仪征宋墓、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墓等都有伊斯兰玻璃器出土,中国已成为伊斯兰玻璃产地之外出土数量较多、式样较多、质量最好的出土地之一,对研究伊斯兰玻璃有重要价值。

  中新社记者:通过丝绸之路,世界玻璃文化对中国玻璃文化有何影响?

  刘华伟: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最早诞生于两河流域。玻璃诞生后,经过上千年的磨炼,才从制作小件的玻璃饰品发展到制作玻璃容器。

  之后,陆续出现了埃及玻璃、腓尼基玻璃、罗马玻璃、伊朗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和威尼斯玻璃。现在的玻璃主要是从威尼斯玻璃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世界玻璃发展的主干。

  尽管玻璃制造业没有发展成中国古代的主要手工业之一,但中国玻璃业始终持续、缓慢发展,并与世界玻璃业保持交流。

  从目前考古已出土的玻璃器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玻璃器是在春秋末战国初,受西亚玻璃影响较大。西亚玻璃珠饰经中亚游牧民族的媒介,作为贸易品进口到中国中原地区;或经过海上路线进口到中国东南沿海。最为典型的就是西亚的玻璃蜻蜓眼。

  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罗马玻璃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发明,就是玻璃吹制法。玻璃吹制法的发明,大大简化了玻璃制造工艺,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器成批大量生产变成可能。

  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后,罗马玻璃进入到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进口的玻璃器,一直是中国上层社会争相追逐的时尚奢侈品。

  罗马玻璃的吹制工艺传至中国,亦是中国玻璃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中国玻璃器皿绝大多数采用了吹制技术。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中国古代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风格独特?

  刘华伟:中国古代玻璃一直存在着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两个系统,它与其他世界性的玻璃生产中心的产品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产品独特。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的观点,玻璃制造技艺传到中国后,很快就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开始生产玉的仿制品。到战国中晚期,中国已经能够制造外观上与西亚相似,而成分又完全不同的玻璃蜻蜓眼和管饰。西亚的玻璃多用苏打做助熔剂,称之钠钙玻璃。中国可能由于缺少苏打资源,所以用氧化铅来代替,最早生产铅钡玻璃。

  中国国产玻璃的特征体现在以铅玻璃为主;以仿玉制品为多;没有发展玻璃实用品,以观赏品、宗教用品为主,颜色鲜艳、壁薄易碎。宋程大昌《演繁露》说:“然中国所铸有异于西域者,铸之中国则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至其来自海舶者,制差朴钝,而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是名番琉璃也。”

  隋唐时期国产玻璃中兴,但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玻璃容器多作为供奉品,或用于盛放舍利。宋代及以后,中国玻璃制造开始世俗化,但因玻璃器制作比较复杂,加之中国制瓷业的崛起,市场上流通的还是以小配饰、小玩具等小件国产玻璃器为主。

  陆离、流离、阳遂、隋珠、铸玉、五色之玉……玻璃在中国历代的名称并不固定,明代时叫罐子玉、硝子,用硝做助熔剂,清代叫料器,日本现在还把玻璃叫硝子,等等。从对玻璃称呼的变换中,人们也可以管窥出玻璃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延续及作用,感受到中国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的独特风格。(完)

  受访者简介:

  刘华伟,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考古及文物研究、展览策划等,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80余个展览的策划、实施及布撤展工作,重点主持10个展览的策划和实施,其中2个展览荣获省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特别奖,1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核心价值观展览推介项目。

  在美德近日松口援乌主战坦克后,乌克兰外交官宣称,已经从西方“要到了”321辆重型坦克;另一方面,乌克兰正在就援助远程导弹的请求与西方加快会谈。

  多年来经典小说IP改编的影视作品频频“翻车”,各种“魔改”的情节和人物让人大呼“毁原著”,也几乎让“原著粉”们对所有的翻拍作品都失去了期待。实际上,能够高度还原原著的翻拍并不容易,需要影视创作者们真正深入理解原著、尊重原著,精心尽力投入二次创作。

  “那些年走在大街上,看着车水马龙,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徐则臣说,反而是透过这些朋友的生活,他看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踏实和笃定。

  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部长张庆信23日在农历新年致辞时表示,该国提出2023年接待中国游客500万人次的目标。2019年,马来西亚接待中国游客达310万人次。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旅行社之一“自游佳”总经理吴厚汶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一天,亲自带领公司上下抓紧“备战”。他透露,公司打算近期再招募1万名司机和导游,以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我们评估到今年底,中国游客数量将超过2019年”。

  这成为他写作的萌芽,大学时代,“当作家”成为他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徐则臣成为一名老师,渐渐觉得有些内容教得很吃力,“本科生去教本科,哪怕读了再多的书,我始终感觉自己缺乏积累”。

  申请人可通过青海政务服务网在网上办理,审批通过后形成电子证照,在青海政务服务网企业数字空间“电子证照”栏目查看和下载相应证照,电子证照和纸质证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将进一步推进互通互认和拓展电子证照共享应用,为提升药品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谢秉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