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孩子考高分企业奖10万 ,是“炒作状元”吗?

来源: 星岛环球网
2024-06-30 10:13:56

  企业参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也是不鼓励、不提倡的

  来源:新京报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

  6月28日,“员工儿子高考718分公司奖10万”的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据报道,为考生发放奖金的公司是吉林中东集团。该公司发布通告称,“企业员工牛某某的儿子,在今年的高考中,以718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吉林省理科状元。为了表彰牛同学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励更多员工子女努力学习、追求卓越,董事长决定:给予牛某某及其子现金10万元”。

  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员工子女予以奖励,是公司的自主行为,无可厚非。但诚如一些网友所质疑的,只重奖“状元”,并在公告中强调“状元”,难免给人以“企业在炒作高考状元”的观感。

  近年来,企业重奖“高考状元”的事情并不鲜见。不要说“状元”是本企业员工的子女,就是与本企业毫无关系,也有企业对“状元”予以重奖。除了对学生本身的资助,企业这种奖励行为的目的,无非是让“高考状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以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企业这种行为 ,本质上也属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而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等。虽然这一禁令主要针对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但企业参与宣传、炒作,也是不鼓励、不提倡的。

  此事中,考虑到“高考状元”是企业员工的子女,企业给予重奖可以理解,也是企业的自主权利。但从通告看,企业显然把这作为既宣传员工子女获得“高考状元”,又宣传企业的题材了。从现实效果看,企业花了10万元,也确实收到了远超10万元的宣传效果与关注度。

  要注意的是,企业这种宣传,本质上还是出于“状元情结”,迎合社会对“状元”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此而言,企业如果真关心员工的家庭教育和子女成才,就不宜只重奖“高考状元”。

  有观点就认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不妨对所有子女考上大学的员工给予奖励,而不是只重奖“状元”。一方面,这体现出对员工子女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的奖励,给予员工子女上大学一定资助。

  只重奖“高考状元”,对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社会公众来说,更可能刺激“这是别人家孩子”的攀比心态、强化“状元情结”。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这不仅加剧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增加每个家庭的焦虑。

  因此,教育部提出,今年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整治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办学行为。而其关键,就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当然不只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事,更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这也需要警惕企业奖励等各种以重视教育为名而进行的高分生、“高考状元”炒作。

责任编辑:杨赐

  <strong>——国家机构换届</strong>

  据了解,齐长城遗址(莒县段)总体保存较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为加大对齐长城保护力度,当地融合人防和技防措施,先后安装红外激光摄像机、视频监控摄像机并配备无人机等,提升科学化管护水平。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决战决胜之年,是载人航天30年历程的圆梦之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空间站,这是对我们过去一年圆满完成任务的肯定,也是对空间站团队十年如一日艰苦付出的最大褒奖,我们备受鼓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梦天实验舱主任设计师吴军说。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大家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郑琦琦说,青年兴则国家兴,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党员,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点交、押运、登记、入库、开箱、提取、上展……昼夜奋战,100多名职工排班定岗;细之又细,确保质量安全万无一失。“大家都铆着一股劲。”回忆起那段日子,李丽梅用“忘我”来形容。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如期正式开馆。

  距离深圳湾不远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是陈升梦开始的地方。2015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启用,陈升和伙伴们是第一批入驻团队。如今,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600多家。“越来越多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奋斗逐梦,让青春在这里绽放!”他说。

张嘉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