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

来源: 观察网
2024-06-09 13:51:02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应妮)6月8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而在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威胁。一场战争冲突、一次自然灾害,就能让屹立千年的古老遗产瞬间损毁。

  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守护与重光”展览,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简称“联盟”)在35个国家支持的450个项目中遴选重点项目,以“遗产之殇”“联盟的诞生和使命”“遗产守护”“遗产与人”“遗产之美”五个部分,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彰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携手捍卫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表达重建和平的美好愿景。

  2020年8月,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的一场爆炸,让该地一座博物馆展柜里的74件精美古代玻璃制品被爆炸的冲击波全部摧毁。尽管成为碎片被认定为永久遗失,但负责修复的文物团队按照尺寸、材质和颜色重新整理数百块玻璃碎片,然后像完成举行拼图一样重组,让文物再次回到人间。脆弱的玻璃文物无法长途运输来到中国,此次展览则是通过三维扫描进行3D打印和做旧来尽量呈现修复后的文物风采。

  展览现场屹立的巨大拉玛苏雕像也颇令人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策展人朱晓云介绍,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中的拉玛苏雕像于2015年被炸毁,数百块碎片散落在大厅。作为博物馆庞大修复计划的一部分,伊拉克和法国专家对每块碎片进行测量、整编和分类,以期尽一切可能复原雕像。“亮相展览的拉玛苏雕塑残片和完整雕像,是根据摩苏尔博物馆提供的三维数据按照0.7:1的比例制作而成;尽管展厅中的拉玛苏雕塑复制品显得很大,但它比真正的文物还要小不少。”

  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马里破损的古籍手稿、粉碎的黎巴嫩古代玻璃器;可以看到阿富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如何得到完整记录与传承;也可以通过尼日尔古代土制民居和贝鲁特近现代别墅的修复,直观了解建筑遗产修复工作面临的挑战。

  遗产守护离不开人,展览中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的见证者通过视频向观众讲述了这些项目对他们及其社群生活的影响。一位11岁男童在视频中讲述父亲 为什么保护也门文化遗产,“他让我们长大了还能看到这些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沉浸式遗产之旅结束,从叙利亚巴尔米拉遗址到尼日尔阿加德兹古城,也门著名的塔楼,再到独一无二的伊拉克泰西封拱门和美丽的亚美尼亚遗址,依托对大型遗址地的高清扫描数据和艺术再创作,观众得以徜徉在这些遥远的文化遗产,感受非比寻常的遗产之美。

  据悉,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于2017年在第一时间响应,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积极参与联盟工作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守护全人类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深入参与联盟科学委员会工作,为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意见,并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瑞士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为濒危文化遗产提供安全庇护。(完)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完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发展素质教育,加强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着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阿水在楼道里坐到凌晨两点多,等其他人都睡了,才下到一楼,猫在楼梯旁,又待了30分钟,试探有没有人发现他跑了——这时被发现,他还可以找借口,说厨房里有电器没关好。

  有针对性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格局,创新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

  英国首相苏纳克主张采取比前任特拉斯和约翰逊更为微妙的策略,呼吁英国“改进”其外交政策。苏纳克去年11月称,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英国在处理与北京的关系时需要把关注点放在经济安全上。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引述中国美国商会的最新调研称,74%的美企“没有在考虑将生产搬出中国”。报道称,“这显示了一个事实:虽然言辞强硬,但这两个国家仍然彼此需要”。

  利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专家认为,三个月内两度降息,释放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本次1年期LPR下降将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持续下行,进而提振消费和投资动能,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积蓄力量。

吴怡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