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来源: 顶端新闻
2024-06-09 04:48:20

  从冷门变热门,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已成为诸多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昆戏人物造型系列产品、多功能极简皮影书架、“徽班进京”系列文具……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非遗+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用3D扫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将水印版画“藏”进手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跨越时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呈现非遗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触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产品、项目加以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现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焕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江苏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手工制瓷技艺……“非遗游”活动精彩纷呈,已成为很多人近几年旅游出行的首选。多地积极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和新场景,以旅游之窗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非遗+新媒介”让非遗传承有“新”意。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在短视频平台,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活化石”焕发新活力。古老的非遗正在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掌握多项技能的复合型家政服务业人才会在市场上更有优势。”苏州金管家家政家洁士部门业务经理潘苗苗告诉记者,“尤其是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的工种,如果从业者具备多项服务技能,接的单子也会更多更广。但前提是师傅们愿意下功夫学习,并且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同时,论坛发布了《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其中提到,预计2024-2025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收入达7200亿元。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1月5日电 (郭军 张劲超)据广州市五羊天象馆透露:今年1月7日凌晨,我国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等地区,可观赏到一次少见的满月当头的奇特天象。这种“头顶月”的特殊景象,大约18年才出现一次。

  发言人表示,我注意到,上月28日至31日,韩国国会副议长郑宇泽及个别议员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会见蔡英文、游锡堃等人。这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韩建交公报精神,与中韩友好关系发展背道而驰。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2022年,西城区实施杨椒山祠、梨园公会、真武庙等13处修缮工程,其中谦祥益、云南新馆、新市区泰安里(二期)已竣工通过验收,福德庵、永泉庵已完工准备验收。2023年,将启动宜兴会馆、三官庙等文物修缮,推动在修工程进度。

  “一方面,交通场景属于日常消费中的小额、高频场景,与数字人民币小额零售的定位天然契合;另一方面,交通领域应用场景能够为今后数字人民币大规模推广起到良好铺垫作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赵进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