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法院通报:“零包贩毒”仍是主要形式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6-26 21:03:47

  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重庆一中院辖区两级法院共审结毒品犯罪刑事一审案件1713件,占全部刑事一审案件的26.2%,依法对2134名毒品犯罪分子判处刑罚。重庆一中院审结毒品犯罪刑事二审 案件287件。

  从区域分布来看,毒品犯罪在经济发展更加活跃、人口密度相对集中的主城核心区高发多发,而在周边区县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从案件数量分布来看,两级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一审案件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仍是主要犯罪类型,案件数量为1591件,占所有毒品犯罪案件的92.88%。

  报告中称,“零包贩毒”仍是主要形式。作为销售终端的“零包贩毒”,通常情况下系单人作案,毒品数量少、价格低,“以贩养吸”为主。同时,大宗毒品犯罪的组织化、规模化特征明显。大宗毒品犯罪中,内部成员相对固定,彼此之间形成默契,人员之间分工明确,毒品犯罪不同阶段的信息相互独立。毒品犯罪从单人作案向协同作案转化,在制造、运输、贩卖等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毒品犯罪网络。

  随着科技发展,毒品罪犯的警惕性、反侦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互联网+物流+电子支付”逐渐取代传统见面交易模式,成为毒品交易的新常态。犯罪分子多利用“人货分离”“人财分离”“钱货分离”等非接触方式实施毒品犯罪。除使用微信、QQ等传统社交软件进行毒品交易外,还使用境内、境外隐秘社交软件进行交易沟通,通过快递、闪送等方式运送、交付毒品,并采用电子支付方式,以比特币等虚拟币进行毒资支付结算,犯罪分子将毒品流转全流程切割得更为精细、琐碎,意图弱化证据链条,增加毒品源头追溯难度。

  此外,利用新型毒品实施的衍生犯罪时有发生。近年来,传统毒品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但“迷幻药”“听话水”等具有迷惑性、更易伪装的新型毒品日益增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新型毒品的镇静、麻醉等功效实施迷奸、抢劫等犯罪的情况。

  “很期待!已经报名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这是疫情以来我们公司首次外出参展,终于盼到了!”卢女士是深圳一家中小规模音箱厂的负责人,她表示,疫情三年,公司未有外出参展,全靠老客户维系和线上拓客,给业务带来较大挑战。

  “老师们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做红灯笼、画中国龙、讲‘年’的故事,还组织大家看春晚的回放,一起热热闹闹体会一下过年的感觉。”魏万古说。

  第三阶段为2021年至2028年,新冠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远程办公的方式完成工作,这为“数字游民”进入主流视野提供了机会。

  “进坑”容易,“出坑”不易。多名消费者告诉记者,解约过程步骤较为复杂,与开通时的一键支付形成鲜明对比。

  7 传承利用冬奥文化遗产,为美好未来注入生机活力

  人们沉浸于剧中人物的黑白对垒、情法交织,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乃至旁逸斜出回望自身的处境。在接连不断对剧情、人物的咀嚼、反刍中,寻求着时代风向的变迁、个体认知的水位。

黄易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