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香港回归日“马照跑” 万人齐聚盛况空前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7-02 08:54:30

  中新社香港7月1日电 题:香港回归日“马照跑” 万人齐聚盛况空前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时间来到下午6时35分,香港沙田马场内人潮逐渐从室内转移到看台,座 无虚席,连走道里都站满了人,场内却安静得很,气氛紧张。资深马迷专注地盯着对面大屏幕上信息和画面,游客们则满脸好奇地四下张望。

  即将开跑的是每年7月1日均会上演的“香港回归杯”,赛驹们逐一到闸门前就位。随着发令铃声响起,它们在骑师策骑下冲出闸门,奔腾在绿荫地上。看台亦随之沸腾,几乎在场所有观众都站起身高声欢呼,马迷们更振臂高呼各自属意的赛驹,为其呐喊打气。

  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硕士、第一次来到马场观赛的郭同学身在人群中,无疑被这种气氛所感染,“感到很兴奋、很燃。”他平时爱看球赛,他向记者形容当赛驹最后冲刺时仿佛“进球”一样,他也随着人群一起欢呼,沉浸于属于“香港人自己的独特球赛”中,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乐。

  郭同学特意在香港回归纪念日带着从北京来港旅游的妹妹前来,“想带她体验一下具备香港特色的赛马文化。”赛马文化深深植根于香港,早已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郭同学觉得,也正因如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特意前来,他回忆在搭乘地铁前往马场的路上,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孔,呈现出赛马文化国际化的一面。

  而另一侧,四个结伴从深圳来港一日游的朋友正以马场为背景自拍。李小姐作为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交平台看到“香港共庆回归赛马日2024”活动,便特意赶来香港参与,他们均是第一次观看赛马,看到热烈的赛事氛围感到新奇。李小姐说,她认为“马照跑”不仅反映着香港人的生活日常和态度,同样在当下起到了吸引旅客、拉近他们与香港之间距离的作用。

  当天“香港共庆回归赛马日”共有11场黄昏赛事,焦点赛事包括“香港回归杯”和“粤港杯”。香港赛马会(马会)提供特别优惠,访港旅客出示有效旅游证件便可免费入场。根据马会公布的数字,当天赛事共吸引近2万名观众到场观赛,包括约4600名来自中国内地的旅客,该数字创历来回归赛马日新高,共同见证香港“马照跑”的繁荣景象。全日投注额录得16.18亿港元。

  此外,为贯彻落实《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深化粤港两地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文化交流,马会当日在沙田马场与广东省体育总会签署了《关于“粤港杯”赛马活动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继续共同举办“粤港杯”,延续这项拥有十年历史的赛事。

  在新签订的备忘录中,除了延续“粤港杯”赛事在香港继续举行外,马会也推动将此赛事纳入从化马场常规性赛马赛事计划,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马产业发展。

  马会赛马事务执行总监夏定安表示,从化马场是大湾区马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延续“粤港杯”的合作并将赛事带到从化马场上演,将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粤港两地体育文化交流、促进马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林瑛表示,“粤港杯”赛马活动过去十年在香港成功举办,对推动与深化粤港两地体育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双方续签有关合作备忘录,体现粤港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双方将继续在体育领域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完)

  据央视披露的消息,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主任是习近平,副主任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强、王沪宁、蔡奇。

  事实上,上海黄浦江上要打造首个跨江缆车的消息,在官宣一周前就已广泛流传。3月29日,一张“浦江之心”跨江缆车项目签约仪式的照⽚在网上流传,引发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据新加坡《海峡时报》22日报道,美菲宣布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将于5月1日访问美国。白宫发言人当地时间21日称,在访问期间,双方将“讨论捍卫国际法和促进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拜登总统将重申美国对菲律宾防务的坚定承诺”。报道称,菲律宾和美国曾是长期盟友,但双边关系在杜特尔特执政时变冷。马科斯上台后,菲美关系重新得到提升。不过,菲律宾同时也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中国仍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1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希望重启共同开发南海天然气的谈判。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在CDF年会上也提到,他们非常依赖在中国的供应链,数字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打造供应链的韧性。“实时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好利用全球产能,监测运输进展,最终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

  随着黄令仪在业内知名度的提高,2000年,有关单位推荐她去参加在德国纽伦堡召开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类产品,也是德国第一次邀请我国科研人员参加。黄令仪带着研究成果来到了德国。

  “总体来讲,在沙漠的边缘、靠近河流的地方,我们做了一些治理的工作,然而,这也就是占了1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当中的6%~7%。从根本上来说,绝大部分沙漠都处在极度干旱区,年均降雨量都是几十毫米甚至更少,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张小曳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

蔡豪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