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搭建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6-09 07:58:35

  中新网贵阳6月7日电 (王秋旭)6月7日,贵州中医药大学举行“2024中-俄国际中医针灸教育+文旅”项目结业典礼,17名来自俄罗斯的学员结束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学习交流。

  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之一。贵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实施“针艾黔行”品牌项目,旨在搭建与各国开展传统医药互鉴交流的桥梁,积极推动贵州与国外地方政府、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在传统医药人才培训、文化交流、医疗合作、传统医药国际贸易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2024中-俄国际中医针灸教育+文旅”项目,就是“针艾黔行”品牌项目活动之一。

  17名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从5月12日开始至6月7日,在近一个月的学习中,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法的实际操作。

  “在贵州学习期间,学到了很多中医知识,回国后会将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自莫斯科的针灸讲师叶莲娜·茨维特科娃说。她曾患三叉神经痛,通过中医治疗后病情好转,也因此爱上了中医,并进入俄罗斯国际东方医学学校学习针灸。“中医的治疗方式很独特也很有效,可以治好很多疾病,我治疗过的病人们也很喜欢中医。”

  “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式各有不同,西医侧重于药物和手术,中医更着重于内在的改善,偏重于对身体整体统一调理。”学员维克多利亚说。在俄罗斯从事美容业的她,希望通过中医的方式,让她的客户保持年轻和健康。

  “中医在俄罗斯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俄罗斯人已经开始接受中医治疗,这也让在俄罗斯从事中医行业的中国医生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更有信心。”俄罗斯传统东方医学专家学会会长 黄国荣说道。

  毕业于中国中医药大学的黄国荣,2017年开办了俄罗斯第一家中医培训学校——俄罗斯国际东方医学学校,至今已培训学员约7000名。当他了解到贵州推出的“针艾黔行”项目后,便与贵州中医药大学联系参与这个项目。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协议。俄方通过层层筛选,遴选了一批有多年针灸实践经验、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中医从业者参与活动。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杨硕作为本次教学讲师,负责“经络诊察”教学。他说,“2024中-俄国际中医针灸教育+文旅”项目不仅有助于促进中俄两国在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完)

  相比抢“饭碗”,王红阳更担心滥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失范。“有人直接用它写论文,有人靠它提供的数据开展研究,类似负向作用需要各方关注,也需要政策去管控。”王红阳强调,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肃的学科,且有不少伦理上的约束,使用ChatGPT等新技术、新工具,需要引导和规范。

  此外,身体不适或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将不必遵循目前三个医疗方案的要求。出现轻微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应留在家中,直到症状消退。卫生部强调,出现相关症状时仍需外出的人员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都应履行社会责任,尽量减少社交往来,并佩戴口罩、避免去人员密集处、避开医院和疗养院等高风险地方、不要接触年长者等易受病毒感染的人。卫生部还会保留访客、工作人员和病患在医院及相关护理机构佩戴口罩的要求。

  对正定念念不忘的年轻书记,三十年后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政党的总书记。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地方执政者出的一道必答题。在他心中,这些承载着历史的文物分量很重。“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strong>——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strong>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台北2月9日电 台湾当局“流行疫情指挥中心”9日宣布,将放宽室内戴口罩规定,仅医疗照护、公共运输等指定场所仍强制佩戴口罩。此外,今年1月1日至2月6日,自大陆赴台旅客核酸检测阳性率为7.8%。

  据透露,《新世界》将升级“活化”歌舞厅、茶室、咖啡厅等消费场景,引导观众把参与剧情赚到的钱当场消费出去,带来更为真切细致的沉浸式体验。各类戏剧工作坊、民国复古集市、新世界年度晚宴等衍生活动也将陆续“上线”,为观众提供从早到晚的沉浸式戏剧体验。

朱诗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