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适度的应考紧张并非坏事 理性看待考试更关键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08 21:25:20

  中新网杭州6月7日电(郭天奇)目前高考已率先拉开帷幕,中考也即将到来,全国各地再度进入考试时间,考生们难免会感到紧张。对此,考生们该如何调整?关于应考紧张又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适度的应考紧张并非坏事,反而能帮助考生集中注意力,此外,考生们也需理性看待考试,更好地接纳自我。

  据胡少华介绍,紧张是人面对压力、应对危险环境时所产生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面对大考,考生们可能产生担忧等情绪,也可能出现睡眠紊乱、搓手顿足等躯体表现,但只要这些心理、生理变化是短暂出现且在正常范围内的,就无须过于担心。那么,面对适度的应考紧张,考生们当如何自我调节?

  胡少华表示,考生在考前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不要因为临近考试熬夜恶补,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同时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通过一些呼吸训练进行情绪调整。此外,考生不应规避与同学的正常交流,在面临同一场考试时,同学之间并肩共进的心态或许能促使彼此之间产生更多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应考紧张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考生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担心自己会因紧张影响考试发挥。其实,在应考时适度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适度的紧张其实能够动员考生的精力,从思维的活跃度方面来看,适度紧张能帮助考生更专注于当下的重要事件,在备考、认知储备过程中能更加专心,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下的一些问题,在考试过程中也能有更好的表现,因此适度紧张对于考生的发挥还是有促进作用的。”胡少华说。

  如今高考已经开始,许多考生也会担心在考试中因突然紧张而产生慌乱,尤其是在考场上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对此,胡少华表示,如果在考场出现喘气加剧、大脑一片空白、无法集中注意力等反应,只需要镇静下来,深呼吸,闭上眼睛沉思、冥想,几分钟后情况就能够得到缓解。

  由此可见,适度的应考紧张是一个可调节、可缓解的正常情况。对于考生而言,相较于如何调整状态,改变对于考试的认识,理性看待考试的结果,更好地接纳自我或许更为重要。

  在胡少华看来,个体的自我要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到自我接纳、自我认同,同时也要具备越挫越勇的心理韧性。

  “对于考试,考生需要有认知上的改变。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所以要用平常心来看待。此外,考试只是检验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它并不是对于一个人整体能力的反馈,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机会,并非‘一考定终身’,因此考生也要建立自信,需要多维度认可自己的能力。”胡少华说。

  此外胡少华表示,除了考生的自我调节外,家长和老师也需要在这一特殊阶段给予考生情感支持,鼓励他们在理性看待考试的同时,尽可能发挥出最好水平。“大家虽然同在一个‘考场’,但是考试结束后,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的道路,因此也需要做好引导,给孩子足够的自信在未来走自己的路。”(完)

  “国民党几十年在四川,都没把铁路修起来。共产党一到,很快就动员人民修起来了,一下就把共产党人在革命成功以后立刻关心人民搞建设写活了。他的目光、视野,一般编剧做不到。”郝在今说。

  2004年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此后,越来越多的机构获得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证。2018年7月,国家药监局对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作出调整,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申请人申报药物临床试验,自申请受理并缴费之日起60日内,未收到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否定或质疑意见的,可按照提交方案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据通报,李铁是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监委的联合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表示,这种“室组地(即监督检查室、纪检监察组、地方纪委监委)”联合办案模式有利于发挥各自长处,形成合力,提高办案质效,使工作更加顺畅。他表示,鉴于李铁曾在武汉任职,湖北省监委的介入有助于深入调查案情。

  寒潮出现的时间一般都发生在10月到次年4月之间,而在新疆,12月、1月、2月是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的月份。新疆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陈颖表示,从气象记录的数据来看,如此强度的寒潮发生在11月,仅在1987年有过一次。由于前期全疆大部地区温度一直偏高,再加上此次冷空气势力较强,导致气温大幅下降。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2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783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207例,无死亡病例。

  任建明曾赴香港廉政公署考察,新人需在培训学校上课,并在较长时间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跟随有经验的调查主任实习。任建明认为,在实践的环境中,专业性强的知识并不难学,而且学生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终身学习,但“大学做不到这一点。”

林白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