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越海送“光明”

来源: 中华网
2024-06-28 02:46:48

  跨山 越海送“光明”

  ——青岛党员医生张友岩扎根贵州服务病人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与5年前不同,这一次,张友岩卸下了帮扶的任务,忘却了曾经的荣誉,默默地在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认真履行着一名眼科医生的职责。

  “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党员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在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我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有着18年党龄的张友岩告诉记者。

  这不是他第一次走进紫云。

  2019年5月,当时还是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的张友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山海来到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他将原有的五官科分科,设立了单独的眼科门诊、眼科特检室、门诊手术室和眼科病房;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县13个乡镇街道,初步摸清了全县眼疾发病情况;他指导年轻医生做白内障手术,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2019年5月到2021年9月,两年零三个月,800多个日夜,他的门诊接诊超6000人次,进行各类住院手术1500余例。2020年6月,因在医疗帮扶中的突出贡献,获“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结束帮扶任务后,张友岩回到了家乡青岛即墨,回到了曾经的岗位,可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心还留在贵州。

  在回到家乡的300多个日日夜夜,他经常想到紫云的山山水水,想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紫云地处云贵高原,紫外线较强,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高。”张友岩的心里都是牵挂。

  因为他的离开,到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眼科看病的患者大大减少,他们选择花钱到更远的安顺和贵阳去;更有甚者,还有老年患者会来医院门诊打听原来那个青岛的眼科医生什么时候回来……

  “一个男人,一位党员,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他滚烫的内心反复煎熬着。这时,一通来自紫云老同事、医院常务副院长任建平的邀请电话,让他下定了决心。

  2022年10月,张友岩毅然决然辞掉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的工作,放弃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生活、温馨的家庭,离开年事已高的父母、辞别相伴多年的妻子和正读初中的儿子,第二次走进紫云,回到熟悉的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担任眼科主任。

  “那个大城市的眼科专家回来了!”家住紫云县城的胡琴芳听闻他回到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后,碰到有眼疾的亲戚朋友便广而告之:“我75岁母亲之前的老雾眼,就是他治好的!邻居也是在他这里重获光明的,人家说盲人都能骑车了。”

  回到紫云的近600天,张友岩每天都在接诊着不同的病患,可最让张友岩记忆深刻的是格凸河镇二关村的班庆章。

  今年65岁的班庆章,2002年左眼被炸伤,完全失明已经22年,仅依靠右眼的视力维持生活。今年2月底,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右眼像蒙了一层厚厚的白纸,什么也看不清了。

  女儿班敏带着他慕名找到了张友岩。

  “老人家,你放心,我给你做手术,你的右眼一定能看见。”时不时能冒出几句贵州话的张友岩安抚着老人。

  “真的吗?我的右眼还能保住?”班庆章声音有些颤抖。

  “能,你相信我!”张友岩坚定地说。

  经过细致的术前检查后,张友岩为这位老人实施了“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1天,患者视力恢复至0.1,眼压正常。术后第7天,视力恢复至0.4,眼压正常。术后半个月,视力维持0.4,眼压正常。

  “谢谢张医生,谢谢你为我送来了光明!”班庆章紧紧地握住张友岩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杨金凤说,也希望通过分享豆豆的故事,让更多有相似经历的家长看到,和家长们一起交流给孩子做康复的手法与心得,鼓舞这些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出口有市场,主要产品竞争优势足——

  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开始试点。从首批“4+1”试点城市拓展至17个省市的26个试点地区,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加速跑”阶段。

  石器形态的标准化程度是反映石器生产专业化的证据之一。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质工具的形态、原料、加工等内容的研究已经联系起来,共同揭示出石器工业的丰富层次。以石铲、石斧、石锛、石凿为代表的第一类石质工具生产展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可能指示着较为固定的生产人群。如石锛、石凿等从功能出发将平面形态、尺寸大小与器身厚薄设计出不同类型,但刃部特征都体现了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反映出形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高度统一,正是专业化、精细化加工的生动写照。作为仰韶中晚期最为核心的生产部门,专业化的石器生产应该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控制,具备高超技术的专业石器工匠很可能已形成专门的社会阶层。而石刀、石镰、石抹子、石锤等工具的制作水平明显不如前述工具。简言之,石铲、石斧、石锛、石凿等工具在聚落生产中占据主导位置,这也是统治阶层倾斜社会资源、控制专业化生产的重要背景。

  韩家就在广场边。走进篱笆小院,拧开水龙头,清亮的水哗哗流出,抄起水瓢喝一口,清冽甘甜。

  在水旱交攻下,湖南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以端牢中国饭碗为目标,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超600亿斤,油茶籽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19.3万个、11.9万家,提质改造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6996公里,美丽乡村示范村达7500个。

谢财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